高淳电台FM92.0和FM《福斯特养殖技术讲座》 第二十三期

河蟹养殖关键控制技术

 

 关键控制技术八:培植氧源、排毒解毒、防·抗应激

(一)整个养殖过程确保溶氧充足

“氧,可以说是成功养殖的命根子。”

如何解决养殖池塘溶氧安全的问题,是每一个水产人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有人认为开增氧机可以解决溶氧安全的问题,其实,这种理解有些误会。增氧机的真正作用是推动水体循环,活络水体,把水草和藻类所产的溶氧通过水流循环载入塘底,增加塘底溶氧量,将底层的有机物进行生物合成转化为营养盐类通过水流循环供水草和藻吸收,促进水草和藻类的生长,还可将底层有害的物质通过水体循环交换至水层表面释放挥发。, , 增氧机本身只是将空气中少量的氧气导入水体,但不是主, 要的氧源。

还有人认为,泼洒增氧剂(过碳酸钠、过硼酸钠、过氧化钙、双氧水等)补充外源氧的方式可以解决水体溶氧缺乏的问题。其实,这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短期应急做法。化学增氧剂的过量使用,使得水草及藻类彻底的“牺牲”,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被彻底的破坏,水质、底质失去活性,自净功能丧失,水色很难培养,水草很难修复。亚硝酸盐、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屡见超标。导致蟹病频发,大面积养殖效益不乐观。

有实验表明,池塘水体中70%以上的溶解氧是水草、藻类产生的,因此培育优良的水草和藻相,就是培植氧源。

如何培植氧源呢?水质的调控管理,适时适当使用合适的肥料培育水草和稳定藻相,如苗期的时候,注重“肥水培藻,保健养苗”;中后期的时候注意强壮修复水草防止水草根部腐烂、霉变。在巡塘的时候, 观察蟹的健康情况,同时也应该观察水草和藻相是否正常。如水体中的悬浮颗粒是否过多?藻类是不是有益的藻类?是否有泡沫拖尾容易堆积,水质发粘伴有腥臭味?风头水是否像剥过皮一样?水色浓绿、泡沫稀少,藻相是否经久不变?表面看有水色,认真看水体悬浮物多,增氧机开处无泡沫等水质水色,都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其处理方法可参照“底质、水质的养护和改良”中介绍的方法操作。总而言之,保护健康的水草和藻相,就是保护池塘氧源的安全,保护氧源的安全,就是捍卫成功养蟹的命根子。

(二)定期解毒,消除健康隐患

定期解毒是指定期有效地消除养殖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毒害,如重金属中毒、消毒杀虫灭藻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硫化氢中毒、氨中毒、饲料霉变中毒、藻类中毒等等,尤其对重金属对水产养殖之危害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常见的重金属离子有铅、汞、铜、镉、锰、铬、砷、铝、锑等,重金属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1.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种养污水最终都排至大海,导致海水污染日益严重,致使养殖抽进的海水本身的重金属就超标,2.所抽的地下水,本身重金属超标,3.在养殖过程中滥用各种吸附型水质和底质改良剂等,也会导致重金属离子就超标。据报道:近年沿海海水重金属(尤其是铁离子)含量比往年要高,因此,解毒环节更应引起重视。

重金属超标会严重损害养殖动物的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从而引发神经功能紊乱、代谢失常、肝胰腺坏死、肝脏肿大、败血、黑鳃、烂鳃、停止生长等症状。

“解读110”是一种新型高效的降解剂,合理使用能(1)消除重金属离子、有毒元素如铅、汞、铜、镉、锰、铬、砷、铝、锑等;(2)消除水底发热、防治铁离污染、水锈和硫、氨超标;(3)消除和缓解养殖动物因激素类、氯系、消毒剂、抗生素、杀虫药、有害藻类、饲料霉变以及各种农药造成的应激反应和中毒反应。最终起到净化水质、底质,消除养殖对象因重金属离子超标及各种毒害所导致的肝胰腺坏死、肝脏肿大、败血、黄鳃、黑鳃、烂鳃的作用。因此,为消除养殖的健康隐患,建议养殖户使用解毒110和爽水底净处理水源,并定期使用解毒110和爽水底净降解养殖水体和底质的重金属毒性,并经常拌喂“噬菌调水宝”排解养殖对象体内的毒素。

例如:在苏州地区,养殖水源污染严重, 外河水源的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和重金属严重超标,不经过解毒处理无法放苗。而养殖水体到中后期,塘底的有机物随着投饵量和蟹粪便以及动植物尸体的不断增多,底质环境非常脆弱,受气候、溶氧、有害微生物的影响,容易产生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甲烷、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其中的有些有毒成份可以检出,有的受条件限制无法检出。比如重金属和甲烷。因为管理的疏忽,对塘底的有机物没有及时有效的处理,造成水质富营养化,产生水华和蓝藻。老化及死亡的藻类,以及泼洒消毒药后投喂的饵料都携带着有毒成份,且容易被河蟹误食。高密度养殖的池塘环境复杂而脆弱,潜伏着致病源的隐患随时都威胁着河蟹的健康养殖。因此中后期的定期解毒排毒很有必要,出现上述情况之一,就要及时泼洒和拌料内服卓越净水王进行体内排毒和水体解毒。

()高度警惕,防·抗应激

防•抗应激,无论是对水草、藻相和河蟹都很重要。水草、藻相应激死亡,水环境发生变化,河蟹马上会连带应激, 大多数的河蟹病害是因应激导致蟹活力减弱,病源体侵入养殖对像体内而引发。水草、藻相的应激反应主要是受气候、用药、环境变化(如:温差、台风天、低气压、强降雨、阴雨天、风向变化、夏季长时间水温高、泼洒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底质腐败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为防止气候变化引起应激反应,应养成关注天气气象信息的好习惯,提前听气候预报预知未来3天的天气情况,当出现闷热无风、阴雨连绵、台风暴雨、风向不定、雨后初晴、持续高温等恶劣天气和水质泥浊等不良水质时,不宜过量使用微生物制剂或微生物底改调水改底,更不宜使用清毒药;同时,应酌情减料投喂或停喂,否则会刺激河蟹产生强应激反应,从而导致恶性病害发生,造成严重后果。

遇到恶劣天气,建议采取如下措施防·抗应激:先用“解读应激灵”(每袋2 亩.米)进行解毒, 2小时后用按6~8亩.米用“氨基酸肥水母液”和“爽水底净”浸泡后使用,可增强水草活力,防止水草老化腐烂, 还能分解水体中悬浮颗粒,降低耗氧量。如遇阴雨天时间过长,可在中途将“解读应激灵”和“解读110”泼洒,不仅可以减轻养殖对象的应激反应,而且可以有效的抑制弧菌的生长繁殖,对颤抖病,黑鳃等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其间,如发现水色藻相有异常变化,应抓紧泼洒“噬菌调水宝”,抗倒藻、保水色,壮水草,以稳定pH值和溶解氧,维护健康正常养殖环境,减少和避免蟹因应激发病和死亡。所以,警惕养殖对象应激,应从预防入手,从每个关键点抓起。

河蟹步足发黄、肌肉干枯死亡一例

 

江苏省高淳县团结圩一25亩河蟹塘,沟槽6亩水深1.8米,坂田19亩水深0.8米,放养蟹苗650只/亩(80只/500 g)。自第四次蜕壳(7月中、下旬)以来开始出现河蟹伤亡的现象,最高每天死亡1~1.5只/亩,现每天死亡数量约15只。捞起死亡后上浮的河蟹观察,壳不软,烂肢(见图1),多数死亡河蟹步足局部发黄(见图2),指尖发黑。将发黄的步足折断以后观察,步足内肌肉干枯,甲壳干裂(见图3)。发黑的指节部分内空(见图4),腹节上的绒毛发黑,肠内无食。捞起坂田上淤泥观察,颜色变黑,有轻微腥臭气味。
分析:甲壳变黄或变黑,甚至溃烂,生产中极为普遍,但变黄的原因是什么,还是不太清楚。我们知道,蜕下的壳都是黄的,这种壳黄的原因是壳中的部分营养被重新吸收的结果,也就是黄壳已营养不良,这种发病蟹的黄壳也许也是营养失调所致。从发黄的节内肌肉干枯也能进一步证实这点。但为什么肌肉坏死,营养失衡,可能原因较多,从以往的资料中看到,病毒、细菌或是水质底质恶化都会引起肌肉坏死,因而本例具体是什么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Main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