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防控
细菌性疾病:
蟹上岸症(河蟹爬边上岸不下水症):仔蟹(豆蟹)易发疾病
病因:鳃丝细菌感染、鳃丝长有纤毛虫、pH值忽高忽低、淡化速度过快以及一般在水温较高的池塘、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的池塘、枝角类密度过大的池塘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对水质不适造成的蟹苗应激反应。
症状:蟹苗由大眼幼体变态为仔蟹后或在大眼幼体阶段,在水中不吃食,爬上岸边及水草上不下水,如将其泼下水后,便会立即死于水中,现在已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死亡率高达95%。
防治:
1.进水前测定进水口的水质指标,水质指标波动幅度太大一定要调整后再进水,
2.用“氧化底安”全池泼洒,
3.第二天按4亩“菌毒歼”1瓶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次。
弧菌病
病因:河蟹在捕捞、运输及养殖过程中受伤,致使养殖环境中的致病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鳗弧菌等多种弧菌)从伤口侵入,从而引起疾病。
症状:被感染的幼体体色变白,活动能力减弱,多在池水的中、下层缓慢游动,摄食减少或不摄食。病蟹身体瘦弱. 爬动不活泼,呈昏迷状态。观察鳃组织中有血细胞和细菌聚结成不透明的白色团块,在濒死或刚死的病蟹体内有大型的血凝块。在高倍镜下观察刚从病蟹中抽出的血淋巴,可见大量运动活泼的杆状细菌。该病发病快,死亡率高,尤其是在高温时期受感染的河蟹在l~2天就会死亡。这种病对河蟹幼体、幼蟹、成蟹都有很大的危害。
防治:
1.饵料新鲜、清洁,投饵量适宜:
2.发病时用“氧化底安”全池泼洒
3.第二天按3亩用“噬菌调水宝”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次。
4.同时将“福诺康”(1%)和“肝胃散”(0.5%)和“益肝保”(0.5%)添加到饲料中投喂,每天2次,连喂3~5天。
烂鳃病
病因: 由弧菌、产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引起。
症状: 病蟹的鳃丝变色,有炎症,并局部溃烂,有缺痕。
防治: 1.用菌毒歼(1瓶5亩)全池泼洒,
2.第二天按3亩.米用特碘一瓶3亩地全池泼洒。
3.同时将福诺康和清毒灵和肝胃散添加到饲料中投喂,每天2次,连喂3~5天。
肝坏死
病因:哧水气单胞菌、产气菌、弧菌侵袭而成,有毒物质侵害水体水质污染,滥用抗生素等引起。
症状:病蟹的肝脏呈灰白色或黄褐色,严重者肝脏糜烂、坏死、分解成豆渣样,甚至消失,病蟹一般还伴有烂鳃病。
防治:
1.泼洒氧化底安;
2.第二天全池泼洒三黄克毒应激液(1瓶用2~3亩.米);
3.同时将肝胃散、益肝宝和虾蟹蜕壳促生长素混合拌料投喂,每天1~2次,连喂3~5天。
肠炎病:
病因:饵料质量差,引起细菌感染或摄食某些藻类中毒引起。
病症:病蟹游动缓慢,食欲不振,吃食减少或绝食,肠炎发炎且无粪便. 有时肝、肾、鳃也会发生病变,有时则表现出胃溃疡且口吐黄水
防治:
1.检查饵料是否发霉或变质,或更换优质饲料,
2.用解毒110(1袋用2-3亩.米)稀释100倍后全池泼洒,2小时后使用特碘(1瓶3亩地)或者菌毒歼(1瓶5亩地)全池泼洒。
内服:用肠炎灵、肝胃散拌料,连服3~5天。
肠道水肿病
病因: 嗜水气单胞菌或真菌中的毛霉菌感染,有毒物质侵害,用药过量。幼蟹至成蟹的各个阶段都可能染有此疾病。
症状: 病蟹游动缓慢,反应迟钝,食欲不振,背甲与腹部之间肿大并开裂,步足关节水肿。解剖可见鳃腔 充满黏液,肌肉有积水,胃肠膨大、水 肿,肠壁透明、肛门红肿,晚期整个肠腔肿胀,最后死亡。该病流行季节在6—8月份。细菌性的水肿,发病在夏初至中秋,即从小满至秋分前的气温较高,河蟹生长旺盛的时期;而毛霉菌病引起的水肿发病在秋分以后的天气凉爽当河蟹成熟的时期。
治疗: 1.用氧化地安(每包用2~3亩)全池泼洒,第2天用菌毒歼或者菌虫双杀(每瓶用3~4亩)全池泼洒,第3天用解毒110(每袋用2~3亩)
2.用福诺康、清毒灵、肝胃散拌料投喂,连服3~5天。
肠胃气病
病因: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感染。投喂难于消化或腐败变质的饲料引起。在池水恶化、水温高的环境中,引起消化不良,肠胃发炎。
症状:病蟹体表清白,打开腹盖,轻压肛门,可见黄色黏液流出,病蟹消化不良,胃肠发炎、无食,有较多的淡红色黏液。病蟹不吃食,若不及时治疗,不仅影响其生长,还会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
1.投喂新鲜无霉变的饲料,饲料应投放在浅水滩处,隔日清除残饵,保持池水清新。
2.定期轮流将菌虫双杀(每瓶用3亩)和三黄克毒应激液(每瓶用3-5亩)全池泼洒。
3.在饲料中拌肝胃散、清毒灵,每天1次,连续投喂3天,每10天重复一次,可有效的预防该病的发生。
甲壳溃疡症
病因:蟹体受伤后受细菌感染,同时水中铜、锌等重金属离子偏高。幼蟹至成蟹的各个阶段都可能染有此疾病。
症状:病蟹甲壳表面有多个形状、大小不同的黑褐色溃疡斑,有的呈铁锈色,主要分布在蟹的腹面和步足。蟹病初期在蟹的背壳上有若干个黄色溃疡病灶。甲壳被侵袭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最终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因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后被一种破坏几丁质的细菌感染所致。此种细菌能够消化几丁质。此外,出现溃疡的病蟹还可被其他细菌或真菌感染。
预防:
1.避免损伤蟹体表、附肢及其他部位
2.定期使用解毒110,防止重金属中毒
3.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并使池塘有5~10厘米的软泥,可定期泼洒氧化底安和爽水底净改善水质和底质同时定期使用噬菌调水宝。
4.注重蜕壳期间的护理, 定期用解毒110,并注重用爽水底净,防止底质腐败,减少弧菌感染。
治疗:
1.使用氧化底安1包2~3亩全池泼洒,
2.第二天使用解毒110,每瓶用3亩。
3.第三天全池泼洒爽水底净,每包用5亩。
4.同时将肝胃散、清毒灵、福诺康,连喂5天。
5.清除病蟹防止疾病蔓延。
烂肢病
病因及流行:主要是捕捞运输、放养及生长过程中遭受机械损伤或敌害侵袭,使河蟹局部受伤后感染细菌所致。幼蟹至成蟹的各个阶段都可能染有此疾病。
症状: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行动迟缓,摄食减少甚至拒食。最终因无法蜕壳而死亡。该病的起因是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被敌害致伤,引起病菌感染。
防治:在捕捞、运输及放养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治疗方法同甲壳溃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