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小故事
大闸蟹以其特有的美味脍炙人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渗透进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多少年来,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螃蟹的传奇故事,金秋季节,人们纷纷持螯赏菊,享受美味。当煮熟的螃蟹端上餐桌,掰开鲜红的蟹壳时,总是能够在里面发现一个黑乎乎、软绵绵的东西。这就是“蟹仙人”。因为它的样子很像一个打座的和尚,也有人把它叫作“蟹和尚”。
在阳澄湖地区,人们流传着“蟹和尚”的故事,说这个“蟹和尚”是当年的法海和尚变成的。
在人人皆知的《白蛇传》故事里,那个美丽的白娘子为了向法海讨还丈夫,来了个水漫金山。法海和尚没有办法,只好将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中。苏州和杭州一带的老百姓纷纷为白娘子打抱不平,消息传到了玉皇大帝那儿,他连忙派太白金星下凡查办。太白金星率众天兵天将,下凡捉拿法海和尚。法海和尚赶紧溜之大吉,逃到了阳澄湖边时,发现自己已无路可走。情急之中,看见水滩的石缝间有一只螃蟹正在蜕壳,身体变得软软的,没有抵抗能力。他抓住时机,立即从蟹壳的缝隙里钻了进去,躲藏在蟹壳里一动也不动。可是,法海的一举一动丝毫也没有瞒过太白金星厉害的眼睛。他在云层里看得清清楚楚,对躲藏在蟹壳里的法海说:“你做了凶人,天地难容。本该一个霹雳将你打死,看你有悔改之意,今天放你一条生路。从今以后,你必须安分守己,坐在蟹壳里修炼正果!” 躲在蟹壳里的法海心里暗暗叫苦。可是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从此,他只能终日坐在蟹壳里盘腿打坐,尊旨修行。
螃蟹身体扁平,颜色青灰色,背上还有一只牛脚印。据说,这牛脚印是在很久以前被老牛踩出来的。
阳澄湖畔的老百姓说,开天辟地时,水牛、螃蟹和癞蛤蟆都住在天上,相互之间十分友好。一天,螃蟹正在银河里游玩,遇到迎面而来的癞蛤蟆。癞蛤蟆告诉它,发财的机会到了。由于银河决口,人间发大水,老百姓纷纷逃难,丢下了许多金银财宝,还不赶快下凡去捞一把。螃蟹动了心。它觉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急忙与癞蛤蟆一起,来到人间横冲直撞,到处捞外快,发足了横财。正在天上抢修银河的老牛,对它们的所作所为一点也不知道。
这天,老牛正在犁田时,无意中发现螃蟹和癞蛤蟆。它们财大气粗,昂首阔步,原来都在人间发了大财。老牛顿时火冒三丈,追上去一脚踏在螃蟹的背上,大喝一声:“你们还有良心吗?竟然趁火打劫!”癞蛤蟆一吓,浑身上下冒出了鸡皮疙瘩,急忙溜之大吉。螃蟹无法脱身,只好苦苦哀求,又把癞蛤蟆如何出坏主意,拉拢它下凡发灾难财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坦白出来。
老牛明白,原来是癞蛤蟆良心不好,便饶过螃蟹。可是没有想到,老牛的这一脚踩得太厉害,不仅将螃蟹踩得身体扁平,无法挺立,从此以后只好横行,而且蟹壳上也留下了一个深深的牛脚印。
癞蛤蟆虽然没有受到老牛的惩罚,但是吓出浑身的鸡皮疙瘩却永远也褪不掉了。
第二部分:问答
- 成蟹有哪几种养殖形式?
成蟹养殖系指蟹种养成食用规格上市。在长江流域,通常为2年。成蟹养殖根据不同水体和人工控制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池塘养蟹 在池塘内养成蟹,人工可控制养殖的全过程,回捕率较高,但出塘规格和肉质逊于大水体养蟹。按养殖方式又可分为:
①池塘单养以蟹为主,搭配一些鱼类。一般亩产50~75kg左右,高产池塘亩产成蟹可达200kg。
②鱼蟹混养以鱼为主,搭配一些蟹种。一般成蟹亩产15kg左右,高产池可达40kg。
③池塘暂养。这是从天然水体或其它池塘捕出未长足的绿蟹,由于其体瘦壳软,价格低廉,但它们均已完成成熟蜕壳,在暂养期间不再蜕壳,因此不会自相残杀。故池塘暂养绿蟹,其成活率较高。绿蟹经2月~3个月的饲养,蟹体肥壮,生殖腺饱满,上市价格显著提高。其每亩毛产量可达500kg以上,效益显著。但这种养殖方法只能在成蟹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进行。
(2)湖泊、河沟养蟹 蟹种在天然水体中养成成蟹,其环境条件较好,天然饵料充足,成本低,成蟹上市规格大,品质好。但回捕率较低。根据目前养殖方式可分为:
①湖泊、河沟蟹种放流 这种养殖方式已有几十年历史,60~70年代湖泊、河沟放流蟹苗;80年代改为放养仔蟹;近年来除放养仔蟹外,还放养一龄蟹种,均有明显效果。但这种养殖方式通常不投饵料,其生产结果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尚属粗养方式。放养的水体要求水质良好,水草茂盛,流速平缓,与外界相通的水口少才有较好的效益,一般成蟹的回捕率仅0.5%~5%。
②湖泊网围养蟹 在湖泊中选择水草茂盛、水质良好、水流平缓、水深适中的水域,用网片围拱成一定的面积(数十亩至数百亩不等),根据河蟹生长要求,投饵精养。这种养殖方式吸取池塘和湖泊养蟹的优点,其水质好,活动空间大,饵料充足,密度较稀,出栏的河蟹规格大,品质好,回捕率可达40%~60%,成本低,效益高。通常每亩可生产成蟹l5kg~30kg,高产网围养蟹每亩可达65kg。
(3)草荡、芦滩地养蟹 草荡、芦苇滩地适合河蟹生长的生态要求,生产成本低,上市规格大,品质好,但其回捕率较低。
(4)稻田养蟹 利用稻田饲养成蟹,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水产养殖业。此法既可以使稻田少施肥料,杀灭虫害,清除杂草,又增加了水稻的千粒重,稻田环境稍加改造,也适应成蟹生长。一般养蟹稻田的水稻比不养蟹的稻田稍有增产,亩产成蟹20kg~30kg,高产稻田亩产成蟹可达50kg~75kg,其效益极为显著。 - 池塘养蟹能否高产?
过去不少人认为池塘以养蟹为主的养殖方式是没有出路的。其主要原因是:
(1)由于池塘水体小,河蟹相对密度大,在蜕壳时容易自相残食。
(2)以人工饵料为主,饵料种类单一,饵料中容易缺乏某些活性物质,造成河蟹不易蜕壳,养成僵蟹,个体小。
(3)河蟹品质差,肉质烂,含脂量低。
确实,池塘小水体养成蟹其难度比大水体大,但高产单位的经验表明,只要根据河蟹的生态要求,人为创造河蟹栖居、蜕壳的环境,改善水质,提供优质、全价的适口饵料,池塘养殖成蟹是可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目标的。
- 成蟹养殖池塘应具备哪些条件?
河蟹白天隐居或穴居,夜间出来四处觅食。喜水质清澈,溶氧充足,水草丰盛的水体;厌恶肥水、污水,怕缺氧,对不良水质回避性十分明显。喜弱光、怕强光,喜安静、怕惊动。当水温达10℃以上时开始摄食,15℃左右蜕壳生长,20~28℃为生长盛期。水温过高对河蟹摄食、生长、蜕壳均有抑制作用。成蟹养殖池塘应力求符合上述河蟹的生活习性要求,让河蟹生活在与自然条件相似的环境里。成蟹养殖池墉要求如下条件:
(1)位置 交通方便,环境安静,背风向阳。
(2)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排灌方便。
(3)面积一般以5~10亩为宜。面积过小,水质不易稳定,过大管理不便。
(4)水深池深1.5米,水深1~1.2米。
(5)池塘坡度1:3。可大大减少河蟹穴居的数量。
(6)池塘形状东西长南北狭的长方形,长宽比为5:3。
(7)土质池埂较宽,土质紧密,以壤土为好。池塘不漏水,池底淤泥不超过5厘米。 - 如何设置成蟹养殖池的防逃设施?
成蟹养殖池的防逃设施有以下几种:
(1)水泥砖墙池塘四周,离水边1米用砖砌墙。此法具坚固耐用、防逃效果好、使用年限长等优点。
(2)玻璃钢、钙塑板围拦在池埂上用高1米的玻璃钢或钙塑板埋入土中20厘米压实,用打了螺眼的钢条或木柱作桩,将板打孔固定在桩上。此法具质轻、运输安装方便、造价低、防逃效果好等优点。一般使用年限为3~4年。
(3)聚乙烯网片围拦用3×3聚乙烯网片,网高1米,埋入土中20厘米,出土部分50厘米,另30厘米形成向内的出檐。用1米长树桩或竹竿固定网片。此法造价低,装置方便,易修补更换。
(4)双层聚乙烯薄膜围拦在蟹池外围挖一沟.将薄膜下端埋入土中,出土部分用竹片固定,上端向内倾斜60°角。此法造价低廉,不抗大风,需及时维修更换。
此外,池塘进排水口均应用网片拦好。 - 池塘养成蟹为什么要设蟹穴和蟹岛?
成蟹养殖池坡度大,不利于河蟹挖洞穴居。设人工蟹穴的目的是便于河蟹隐居。蟹岛,又称蟹墩,设在池塘中央,其目的是为河蟹提供浅水、安静的蜕壳环境,以避免自相残杀。
以往人工蟹穴采用固定式蟹巢。即采用小青瓦在池内砌成镂空状蟹巢。这种固定式蟹穴有很多弊病。一是瓦片易碎,蟹穴群容易坍塌,给以后的捕捞操作带来很大困难;二是在蟹穴区粪便残饵多,造成严重污染区,其淤泥多,溶氧条件差,河蟹在此生活,体色深,生长慢。改进的方法可采用移动式蟹穴。即用毛竹筒、塑料管构成,直径9~10厘米,长30厘米,毛竹一端竹节打通,塑料管一端用网片封闭,每8~10根捆成一捆,每捆的捆扎绳由浮子浮于水面。投放时,应接近投饵区,而远离蜕壳的蟹岛区,一般每亩放置50~60捆。这种移动式蟹穴的优点是便于提取蟹穴,倒出其中河蟹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而且由于蟹穴经常移动,可有效地防止穴区污染。此外人造蟹穴也是良好的捕捞工具,减少劳动强度,避免了河蟹损伤,用人工蟹穴捕蟹,回捕率可达60%左右。
蟹岛在蟹池中央,呈方形、圆形、十字形和廿字形小岛。以往小岛高出水面20~30厘米,但这种设置的弊病是占用了养殖水面,而且小岛往往容易成为水老鼠、水鸟的栖息场所。因此,应将蟹岛改为低于水面10厘米的蟹墩,在其上种植水生经济作物。蟹墩上不投饵料。这样既防止了敌害生物的栖居,又为河蟹蜕壳提供了浅水、隐避和安静的环境。
养大蟹亩放多少蟹种合适?
在池塘中,要养成大规格商品蟹(雌蟹150克以上,雄蟹200克以上),必须稀养。通常选择规格100~150只/千克蟹种,亩放养400~600只。要求放养前经检疫、检验合格,并用3%~4%的食盐水浸洗3~5分钟后方可放养,严禁投放性早熟蟹种。长江流域于3月底放养结束,先将蟹种放入暂养池进行饲养管理,待水草长成后,再转入池塘进行鱼虾蟹混养。
以养蟹为主的成蟹池可混养哪些鱼类?
池塘混养的原则是,凡与主养对象在饵料上有矛盾的种类一概不混养。因此,以河蟹为主的成蟹池,不能混养草食性鱼类(草鱼、团头鲂),而只能混养滤食性鱼类(鲢、鳙鱼等),腐屑食物链鱼类(细鳞斜颌鲴),杂食性鱼类(鲫鱼等),青虾和小型肉食性鱼类(鳜鱼、黄颡鱼、江黄颡鱼等)。其目的是清除水中浮游生物、丝状藻类和小型野杂鱼类,从而防止水质过肥。但由于河蟹池水草多,池水较清瘦,故混养数量不宜多。通常每亩混养100~150克的鲢、江黄颡鱼、细鳞斜颌鲴、鳙鱼种20~30尾(鲢、鳙鱼比例为5∶1),放养模式见表。此外,养蟹池不能混养鳖,也不能混养育珠河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