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小故事
三招搞定大闸蟹(蟹八件的由来)
大闸蟹的美味,从来都是毋容置疑的。品蟹时节,菊花正在秋风里盛开。月下临风,持螯赏菊,当然别有一番风味。而用“蟹八件”品蟹,则更有韵致。
早在明代,江南的能工巧匠就发明了吃蟹的工具,包括锤、镦、钳、铲、匙、叉、刮、针,称之为“蟹八件”。后来甚至发展到十二件。也有从实用价值出发,简化成六件或四件的。多是铜铸的,镏金或镀银,造型美观,精巧玲珑。这些食蟹工具,工艺上十分考究,比如刮具有点像宝剑,匙具像是文房中的水盂,针也有扁头和圆头的区分。
“蟹八件”的基本功能,显然是让人们把阳澄湖大闸蟹吃得干干净净,连蟹爪中的一点肉屑都不会剩下。乱嚼一气的“牛吃蟹”,历来是要被内行的人们笑话的。自然,“蟹八件”的使用有一个顺序。当褐红色的螃蟹热气腾腾端上桌来,吃蟹人先是用剪刀逐一剪下两只大螯,用锤对准蟹壳四周轻轻敲打,以铲打开背壳,然后分别将钳、叉、刮、针轮番使用,或剔,或夹,或叉,或敲,分别取出金黄的蟹黄、洁白的蟹膏、鲜嫩的蟹肉。一手端起蟹壳,把这天下第一美味送入唇舌之间时,真有一种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享受。
对于那些牙齿不健全或担心碰伤唇舌的人来说,借助于“蟹八件”,不仅让吃蟹成为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更增添了不少情趣。所以,老人们最喜欢这种工具的。
民间传说,清末的苏州阊门,一位富商的女儿出嫁。按照当时的风俗,发妆的前一天,要把所有嫁妆用红绸装饰好,依此摆放在大街上,让周围邻居欣赏。富商恰好也乘机炫耀一番。这天,看嫁妆的人十分热闹。在不绝于耳的称赞声里,却有一个工匠说:“嫁妆九十九样,假使再添一样‘蟹八件’,就完美了!”富商听了,觉得他讲得有道理,当天晚上就请这位工匠连夜打制“蟹八件”。第二天喜日,书写着“飞黄腾达”字样的“蟹八件”在男家被人们围观欣赏,引起了轰动。于是,以后苏州人嫁女儿,都喜欢把“蟹八件”作为嫁妆之一。
传说总归是传说。但是“蟹八件”作为精致生活的象征,却让人确信无疑。一只平平常常的大闸蟹,在吃法上有了讲究,自然身价百倍。
第二部分:问答
- 为什么成蟹养殖池必须种植水生植物?
成蟹池种植水生植物有以下优点:
(1)作为成蟹的天然饵料,以弥补人工饵料的不足。人工饵料中往往缺乏维生素等活性物质,而天然饵料中就包含大量活性物质。河蟹摄食水生植物后,不仅利用了天然饵料,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人工饵料的生产潜力。此外水生植物大量生长,还能招引一批昆虫、小鱼、小虾前来栖息,又为河蟹提供了优质的天然动物性饵料。
(2)净化水质,增加溶氧。河蟹在肥水中生长慢,且易患病。池塘中种植大最水生植物,可吸收水中大量营养盐类,使水转清。同时,也可通过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这就加速了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有利于净化水质,保持水质清新,促进河蟹在清水中迅速生长。
(3)为河蟹提供栖息和蜕壳的生态环境,防止逃逸,提高了成活率和回捕率。池塘水体小,河蟹放养密度大,这就容易造成河蟹在蜕壳时被其它河蟹所残杀,影响成活率;也容易因生态条件不良,缺乏隐蔽物而逃逸,影响回捕率。池塘种植大量水生植物后,就为河蟹提供了隐蔽、蜕壳、逃避敌害和栖居的良好场所。据观察,河蟹最喜欢在水草丛中蜕壳。在水草丛中既有浅水遮光的环境,又有安静隐蔽的场所,而且大量的水生植物将池塘水体分隔成无数的小空间,也立体利用了池塘水体,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大大提高河蟹的成活率和回捕率。
(4)提高河蟹的品质。池塘中如无水生植物,河蟹主要生活在池底淤泥中,并以淤泥中的腐殖质为主食,致使河蟹背甲、步足呈黑色,腹部具黑褐色水锈,肉质较松散,价格下降。而池塘中具大量水生植物,河蟹则主要在水生植物丛中生活,并以水生植物为主食,其背甲呈青绿色,腹部白色,肌肉硬结,品质和价格与湖泊养殖河蟹相近似。
(5)夏秋季节防止了水温过高。水温超过30℃对河蟹生长不利。池中种植水生植物,就起了遮荫作用,水温就不易上升,有利于河蟹生长。
(6)消浪护坡,防止池埂坍塌。池塘种植大批水生植物,分隔了水体,防止池水风浪过大,保护了池坡。
(7)水生植物可供人类或鱼类等食用。种植的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茭白、菱、水蕹菜可供人类食用,过多的水草也是草食性鱼类、畜禽类良好的饵料。
通常在池塘四周种植茭白、蒲草等挺水植物,在池中种植菱、芡实等浮叶植物或水蕹菜、水葫芦等漂浮植物或菹草、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在蟹岛上种植水稻、慈姑、荸荠等经济作物。一般水生植物在池塘中覆盖面积达2/3左右。 - 养蟹池塘种植伊乐藻有什么优点?
伊乐藻,原产于北美洲加拿大,为多年生沉水植物,与我国的苦草、轮叶黑藻同属于伊乐藻属(Elodea)。上世纪80年代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从日本引进。近几年来,该草广泛应用于河蟹养殖、种草养鱼和大水体生态环境的修复,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它是一种优质、速生、高产的沉水植物,被称为沉水植物骄子。
经过多年的实践,该草具有高产、抗寒、四季常青、营养丰富等特点。尤其在冬春寒冷的季节里,其它水草不能生长的情况下,该草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1)伊乐藻的优点
①适应性强
伊乐藻水温5℃以上即可萌发;10℃即开始生长,18~22℃生长最旺盛。通长在长江流域以4~5月、10~11月生物量达最高。当水温达30℃以上时,生长明显减弱,藻叶发黄,部分植株顶端会发生枯萎。待9月水温下降后,枯萎植株茎部又开始萌生新根,开始新一轮生长旺季。只要水上无冰即可栽培,在寒冷的冬季能以营养体越冬,当苦草、轮叶黑藻尚未发芽时,该草已大量生长。
② 产量高
分蘖再生能力强是伊乐藻生长的特点。秋冬或早春栽种1公斤伊乐藻营养草茎,专门种草的池塘当年可产鲜草百吨左右。江苏宜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池塘中采用植株段节扦插法种植0.6公斤伊乐藻种苗, 一年后增加到3570公斤。通常种植1公斤伊乐藻种苗,年产量达7吨以上。
③ 营养丰富
伊乐藻植株鲜嫩,叶片柔软,适口性好,其营养成价格明显高于苦草、轮叶黑藻
据养蟹示范户种植证明,伊乐藻在虾蟹养殖水面栽种效果很好,水草长得好的池塘,虾蟹生长好,病害少,品质佳。伊乐藻可作为虾蟹的优质青饲料,因其再生能力强,被虾蟹吃掉一部分后能在池塘中很快自然恢复。同时也是虾蟹栖息、隐蔽和蜕壳的好场所,有助于蜕壳、避敌和保持较好的体色。
④冬天不腐烂
伊乐藻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发生腐烂,因此,它不会污染水质。一年四季保持长青,渔民称其为“长青草”。
⑤生命力强
伊乐藻逢节生根,切段后,撒在水中,其每一节均萌发根系,就能生长。其生命力特别强,而且发棵早,生长快,不会被螃蟹吃光。
⑥脱氮脱磷作用强,水质净化效果好
伊乐藻喜底泥肥的水域。淤泥有机物高的水体中,伊乐藻生长快,植株可长达1.5米以上。由于它的脱氮脱磷作用强。丛生伊乐藻的水体,水质净化作用强,水体内浮游植物数量少,透明度大,溶氧高。因此,丛生伊乐藻的水体,水质清新,水清见底,特别适合于河蟹、青虾以及凶猛鱼类的生活。
如何种植伊乐藻?
(2)伊乐藻的栽培方法
①栽前准备
池塘清整:成蟹捕捞结束后排水干池,每亩用生石灰20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清野除杂,并让池底充分冻晒。
注水施肥:栽培前5~7天,注水0.3米左右深。进水口用网进行过滤防止鱼类进入。并根据池塘肥瘦情况,每亩施腐熟粪肥100~300公斤。
②栽培
12月至1月底栽培。栽培方法:
池塘移栽:选择在秋冬或早春进行,最好在水温5℃以上进行栽植。栽植前排掉大部分池水,池底留水10~15厘米,池塘消毒后即可进行移栽。移栽可采取茎扦插的方法,数量为20~25千克/亩,行距为0.5~0.6米,把草茎切成10~15厘米长,5~10株一束插入泥中3~5厘米,待草成活后逐渐加水,加水以浸没草未端10厘米即可。目的是提供充足的光照强度。也可将池水排干,把伊乐藻草茎直接撤入池中,再用竹枝扫帚将其下瑞压入泥中,以后逐渐加水。当池中出现青苔和水网藻时,可全池泼洒硫酸铜杀灭。由于伊乐藻生长快,很容易布满全池,因此,在移栽时,要留出2~3米的空白带,使池塘中形成“并”字形或“十”字形的无草区,便于鱼、蟹活动。
大水面的移栽:可把伊乐藻的草茎切成30~40厘米长,一端用泥裹住,直接抛入水中,行距1米左右,移栽时水位尽可能浅些,最深不要超过1米。
③栽后管理
调节水位:由于伊乐藻怕高温,因此,生产上可按“春浅、夏满、秋适中”的方法进行水位调节。
适当施无机肥料:伊乐藻喜底泥肥的池塘,故生长旺季(4~9月份)及时追施尿素或进口复合肥(每亩2~3公斤)。
防烂草:伊乐藻喜光照,如遇肥水(透明度15~25厘米),由于水中光照条件差,藻体光合作用弱,下层水草开始腐烂,造成池水透明度更低,从而会造成整个水体水质恶化。因此,如遇肥水要换水或采用微流水,以提高透明度,防止烂草发生
- 养蟹池塘如何种植苦草?
养蟹池塘种植苦草,既能为河蟹生长提供天然饵料,又能有效地改善养殖水质,还可为河蟹生长、蜕壳提供良好的隐蔽环境。
(1)池塘准备
要求池深1.2~1.5米,池底平坦,淤泥厚度小于20厘米。在池底最低处开挖暂养池,面积占池塘面积的5%~10%,深度60~70厘米,暂养池用网目密、宽度为1.5米的网片围起来,网片下纲入土20厘米。并将土夯实。
幼蟹下塘前2个月,每亩(1亩=l/15公顷,下同)用生石灰150公斤干法清塘,清塘l周后,彻底排干池水,曝晒至幼蟹下塘前3~5天,然后向暂养池加注新水至50~60厘米深,池底其余部分仍保持干涸状态。
(2)蟹种放养
2月底至3月中旬,按每亩池塘放养规格为每公斤100~200只的幼蟹300~400只。幼蟹购回后放养在暂养池中。
(3)草籽播种
4月中旬,水温回升至15℃以上时播种,每亩播种苦草籽50克。播种前向池中加新水3~5厘米深,最深不超过20厘米。选择晴天晒种l~2天,然后浸种12小时,捞出后搓出果实内的种子。并清洗掉种子上的粘液,再用半干半湿的细土或细沙拌种全池撒播。搓揉后的果实其中还有很多种子未搓出,也撒入池中。
(4)日常管理
①苦草培育 水温18~22℃,种子须4~5天开始发芽,至15天时出苗率超过98%。苦草在水底分布蔓延的速度很快。为促进苦草分蘖,抑制叶片营养生长,6月中旬以前池塘水位应控制在20厘米以下。6月下旬水位加至30厘米左右,此时苦草已基本满塘。7月中旬水深加至60~80厘米,8月初可加至100~120厘米。
②河蟹管理 幼蟹放入暂养池后,投放水花生,以利幼蟹隐蔽。定期泼洒生石灰水,使池水药物浓度为15×l06~20×106。多投喂动物性饵料,防止蟹自相残杀。至6月中旬,苦草在池底覆盖面积达60%以上时,撤除暂养围网。每天在大池与暂养池交界处投喂一些新鲜的动物性饵料,以后逐渐扩大到整个大池投饵。7月底开始每天投喂大量饵料,特别是投喂一些新鲜动物性饵料,以满足河蟹生长需要,同时减少河蟹对苦草的消耗。
③水质调整 幼蟹进入大池后,每20天用生石灰化水泼洒1次。每天清除漂在水面的残草,以免破坏水质,影响池底水草的光合作用。 - 养蟹池塘如何种植轮叶黑藻?
(1)轮叶黑藻生物学特性
轮叶黑藻(俗称温丝草、灯笼薇、转转薇等)。属水鳖科、黑藻属单子叶多年生沉水植物,茎直立细长,长50~80厘米,叶4~8片轮生,通常以4~6片为多,长1.5厘米左右,广泛分布于池塘、湖泊和沟渠中。
轮叶黑藻为雌雄异体,花白色,较小,果实呈三角棒形。秋末开始无性生殖,在枝尖形成特化的营养繁殖器官鳞状芽苞,俗称”天果”,根部形成白色的”地果”。冬季天果沉入水底,被泥土污物覆盖,地果入底泥3~5厘米,地果较少见。冬季为休眠期,水温10℃以上时,芽苞开始萌发生长,前端生长点顶出其上的沉积物,茎叶见光呈绿色,同时随着芽苞的伸长在基部叶腋处萌生出不定根,形成新的植株。待植株长成又可以断枝再植。
(2)人工栽培技术
①枝尖插植繁殖
轮叶黑藻属于”假根尖”植物,只有须状不定根,在每年的4~8月,处于营养生长阶段,枝尖插植3天后就能生根,形成新的植株。
②营养体移栽繁殖
一般在谷雨前后,将池塘水排干,留底泥10~15厘米,将长至15厘米轮叶黑藻切成长8厘米左右的段节,每亩按30~50千克均匀泼洒,使茎节部分浸入泥中,再将池塘水加至15厘米深。约20天后全池都覆盖着新生的轮叶黑藻,可将水加至30厘米,以后逐步加深池水,不使水草露出水面。移植初期应保持水质清新,不能干水,不宜使用化肥。如有青苔滋生,可使用”杀青苔”药物杀灭。
③芽苞的种植
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是轮叶黑藻芽苞的播种期,应选择晴天播种,播种前池水加注新水10厘米,每亩用种500~1000克,播种时应按行、株距50厘米将芽苞3~5粒插入泥中,或者拌泥沙撒播。当水温升至15℃时,5~10天开始发芽,出苗率可达95%。
注意事项:①芽苞的选择:芽苞长1~1.2厘米,直径0.4~0.5厘米,每500克3500~4000粒,芽苞粒硬饱满,呈葱绿色。②播种前应用聚乙烯网片或白膜围栏,将芽苞与河蟹隔开,待芽苞萌发长成,水草满塘时,撤掉围栏设施,让河蟹进入草丛。③每亩放蟹量应在1000只以下。
④整株的种植
在每年的5~8月,天然水域中的轮叶黑藻已长成,长达40~60厘米,每亩蟹池一次放草100~200千克,一部分被蟹直接摄食,一部分生须根着泥存活。水质管理上,白天水深,晚间水浅,减少河蟹食草量,促进须根生成。
养蟹水域要求水草分布均匀,种类要合理搭配,沉水性、浮水性合理栽植。水草种植面积最大不超过三分之二。不种植单品种水草,以沉水的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和浮水的水花生相结合。人工种植苦草养蟹技术现已推广至全国各养蟹区。经多年的生产对比认为苦草不是池塘养蟹的最佳水草品种。苦草尽管有生长速度快,种植技术简单,草种易获得等优势,但是最大的不足是该品种无再生能力。其种群的扩大主要依靠分蘖方式,极易被河蟹破坏,利用率也极低,特别是6月份以后,若投喂不当或蟹池环境不佳时,河蟹往往将苦草从底部夹断,使苦草纷纷漂浮水面。漂浮水面的苦草若不及时捞出,极易腐烂,进而败坏水质。清除漂浮的苦草用工量大,易耽误其它管理工作。在生产调查中发现:蟹塘在6月份以后半数以上难以发现有大量苦草,有的蟹塘已无苦草,水草的真正作用就无从谈起。经实践证实蟹池中以种植轮叶黑藻为最佳。轮叶黑藻因每一枝节均能生根,有“节节草”之称,其再生能力特强,植株被河蟹夹断漂浮水面后能够重新生根而不会死亡,而且河蟹也喜爱采食。伊乐藻也被生产实践证实是一个优良的养蟹水草品种。该品种生长期长,能再生,冬天亦不会枯萎。水草的合理搭配:利用伊乐藻发芽早、长势快的特点,把它作为过渡性水草。为河蟹早期生长提供一个栖息、蜕壳和避敌的理想场所。高温期到来时,要将伊乐藻草头割去,仅留根部以上10厘米左右,防止其死亡后腐烂变质臭水死蟹。这种水草的早期覆盖率应控制在20%左右。利用蟹喜食苦草的特点,把它作为河蟹的“零食”,以保证河蟹有充足的植物性饲料来源。这种水草的覆盖率应控制20%~30%,利用轮叶黑藻喜高温、蟹喜食、不易破坏的特点,把它作为池塘养殖类型的主打草进行种植。轮叶黑藻的覆盖率应控制在40%~50%,为河蟹的中后期生长提供一个避暑、栖息、蜕壳和避敌的理想场所。 在蟹池里除人工种植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等沉水植物外,也需种植部份漂浮水草以进一步增强降温及水体自净能力。漂浮水草以水葫芦或水花生为主,但要防止水葫芦、水花生过量繁殖而覆盖水面,水面覆盖率控制在30%~40%。
第三部分 案例分析
笔者近日通过到有关乡镇河蟹养殖塘口进行调查,发现我市部分塘口出现河蟹“水瘪子”病现象(本地养殖户俗称),这种情况有些塘口还比较严重,通过笼捕观察,最高达N3o%以上,给后期养殖带来隐患,且会大大影响河蟹的商品规格、质量及成活率。笔者通过调查与分析,提出以下意见,供养殖户和同行商讨。
一
、主要症状
河蟹壳软长期不坚硬,难以蜕壳,解剖后发现肝胰脏损坏严重,颜色呈灰白色,腹腔积水,河蟹不吃食、
空肠,有些鳃丝不正常。前期因水温低,往往未出现死亡现象,但一旦出现便难以治愈。后期如因管理不善,会陆续出现死亡,即使不死亡,后期上市也无膘,市场不接受。
二、产生原因
1.蟹种上年培育后期动物性饵料不足,加上养殖户不注意壮膘,经过一冬天后,体质较差。
2.放养前未对池塘使用生石灰清塘处理,加上后期不能及时补充可吸收的钙元素(特别在新开塘中易出现),导致水体中严重缺乏钙离子。
3.前期水温低(特别是今年),早期蟹种营养强化措施跟不上。
4.整个养殖期水质管理不善,水体溶氧不足。
三、预防管理措施
1.上一年成蟹捕捞结束后或新开塘开挖结束后,应及时使用生石灰清塘处理,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
改良土质,提供钙源,有很大好处。
2.精心挑选本地专池培育的优质规格蟹种(以100~200只/千克为最佳),放养前应进行抽样检查,发现蟹
种质量不好的应坚决不能放养(主要检查肝胰脏是否完好),放养时间应掌握在2月底前后,最迟不能超过3月底。
3.早期应对蟹种进行集中强化培育,有条件的应设立暂养池,面积占大池的1/5,一般选用小杂鱼切碎或
蛋白为40%的颗粒饲料,少量多次。待水温上升稳定至18℃再将其放至大塘中进行养殖,对预防“水瘪子”病有一定的效果。这种处理不但增强蟹种体质,恢复蟹种活力,而且也有利于早期水草的种植,同时也能降低蟹种第一次蜕壳的死亡率。
4.整个养殖期应及时补充水体和饲料中钙、磷等元素。建议每隔15~20天全池泼洒饲料级磷酸二氢钙1~
1.5千克/亩、微生素C 0.25千克/亩,提高水体中可吸收利用的钙、磷元素,或向饲料中添加饲料级磷酸二氢钙1.5千克/吨、高稳维生素C 1千克/吨,促进河蟹的生长。这样处理也有利于河蟹应对环境的突变,提高抗应激能力。
5.加强水质调控,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河蟹体质恢复。除10~15天定期换水外,建议每隔15~20天使用~
次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或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具体用量和方法依据说明。同时有条件的应设置微孔管道增氧设施,提高水体的溶氧量。
6.平时在饲料中应适当添加免疫多糖、虾蟹多维及护肝保肝的中草药,提高河蟹的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