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关键控制技术
关键控制技术七: 掌握蜕壳规律,防控蜕壳隐患
(一)河蟹脱壳的分类:
1.生长蜕壳:
①正常蜕壳:河蟹的一生,从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到成蟹,要经历许多次蜕皮。幼体每蜕一次皮就变态一次,也就分为一期。从大眼幼体蜕皮变为第一期仔蟹始,以后每蜕皮一次壳它的体长,体重均作一次飞跃式的增加,从每只大眼体6—7mg的体重逐渐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蜕壳数十次,因此,河蟹蜕皮是贯穿整个生命的重要生理过程,是河蟹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每次蜕皮都是河蟹的生死大关。
②应激蜕壳(非正常蜕壳):气候、环境的变化,用药、换水等都会刺激蜕壳。
河蟹完成一次蜕皮所需的时间约3~5分钟,通常个体愈小,蜕皮愈快,蜕壳后的新体身体柔软,活动能力很弱,无摄食与防御能力,1~2天后,随着新壳的逐渐硬化,才开始正常的活动。如果蜕壳过程发生故障,蜕壳时间就会延长,甚至因蜕壳不遂而死亡。蜕壳并不限于在水中进行。仔蟹、蟹种和成蟹蜕壳往往是离开原来的栖息隐藏场所,选择比较安静而可以隐藏的地方(通常潜伏在盛长水草的浅水里)进行。
2.生殖蜕壳:9~10月中旬,黄壳蟹蜕变成青壳蟹就是生殖蜕壳。
(二)河蟹蜕壳与生长
1.蜕壳次数:河蟹蜕壳是脱去坚硬的外骨骼,使身体的体积和重量得以增加。蜕壳既是身体外部形态的变化(主要指幼体),也是内部错综复杂的生理活动,既是一次节律性生长,又是一场生理上的大变动。究竟河蟹一生蜕壳多少次,目前尚无统一说法。有人认为17次,也有人认为19次,还有人说是28~32次。究竟有多少次,目前有两点已统一:一是河蟹蚤状幼体经过5期蜕皮蜕变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经一次蜕皮蜕变为1期幼蟹;二是河蟹在性腺发育到一定程度进入生殖前的生殖蜕壳,即一生中最后一次蜕壳。
2.影响河蟹蜕壳的因素:从河蟹生命的全过程来,河蟹的生长速度或蜕皮间隔时间与所生活水温、饵料、生长阶段等有关。在长江口区的自然温度条件下,出膜的第一期蚤状幼体要发育到大眼幼体,约需30~40天,而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在水温23℃左右、饵料丰富的情况下,第一期蚤状幼体经过20~30天即可变成大眼幼体。当水温降低时发育时间则延迟。大眼幼体放养以后,在20℃的水温条件下,3~5天即可蜕皮一次变为第一期仔蟹,以后每间隔5~7天,可相继蜕皮发育成第二期、第三期仔蟹。随着身体的增大,蜕壳间隔的时间也会逐渐延长。饵料供应不足、水温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也会影响河蟹的生长,即减少蜕皮的次数。因此,即使同一单位、同样条件繁殖同一批蟹苗,放养条件不同,到收获时往往会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河蟹蜕壳时表皮分泌一种酶,将几丁质溶解,同时使角质层破裂,个体钻了出来,并重新分泌外骨骼,而在新的外骨骼未完全硬化之前,个体得以增大体积。河蟹经过一次蜕皮后,体重和体宽均有较大的增大,在仔蟹阶段这种变化更为显著。幼蟹蜕壳一次,体长、体宽的变化也较大,例如,一只体宽2.8厘米、体长2.5厘米的幼蟹,蜕一次壳,体宽可增大到3.5厘米,体长可增大到3.4厘米。
3.河蟹蜕壳过程:先在头胸甲与腹部交界处产生裂缝,蟹背不断隆起,裂缝不断加大,然后蟹体腹部后缩,肢体不断摆动,向中间收缩,这样最后一对步足先蜕出,接着腹部蜕出,然后螯足蜕出,从而完成蜕壳过程,新的蟹体摆脱旧壳的束缚,体形得以伸展、变大。河蟹在蜕去旧壳的同时,它的内部器官也都一一蜕去几丁质的旧皮。新蟹颜色黛黑,身体柔软,螯足绒毛粉红,习惯称之为“软壳蟹”。因此河蟹在蜕壳的进程中和刚蜕壳不久,尚无御敌能力,是生命中的危险时刻,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设法保护软壳蟹的安全。
4.河蟹硬壳过程:分为A、B、C、D四个阶段。A阶段是每次蜕壳后,蟹不进食,这个阶段时间较短,约占整个过程的2%;B阶段为新壳钙化变硬期,也不摄食,时间约占整个蜕壳过程的8%;C阶段外壳已经变硬,但早期仍在钙化中。这个阶段蟹恢复进食,其时间约占整个蜕壳过程的71%;D阶段是为下次蜕壳作准备的时间,出现钙的重新吸收,并分泌外层新壳。本期后期进食中断,开始大量摄取水分,其时间为整个过程的10%,河蟹每蜕壳一次后体积和体重就得到增加,即蜕壳与生长有着密切关系。
(三)脱壳难和壳软的原因
①水质恶化,表现在旧壳仅脱出一半或脱出旧壳后身体反而缩小;
②长期饵料不足,成饥饿状态;饲料质量差,含钙低或原料质量低劣或变质;
③放养密度过大、密集残杀、互相干扰会延长脱壳时间或脱不出而死亡;
④水温突变,低温阻碍脱壳,;
⑤药物影响:乱用抗生素,滥用消毒药,影响脱壳或产生不正常现象;
⑥光照太强或水的透明度太大,水清到底。
⑦池水pH高和有机质的含量下降,水中和饲料钙磷含量偏低, 缺少钙源,甲壳钙化不足脱壳更难;
⑧纤毛虫等寄生虫寄生。
软壳蟹的保护措施主要有:
①为河蟹蜕壳提供良好的环境,给予其适宜的水温、隐蔽场所和充足的溶氧;增喂钙质和含蜕壳素的饵料;建池时留出一定面积的浅水区,供河蟹蜕壳;种植一些水花生、水浮莲等作为蜕壳场所。
②放养密度合理,以免因密度过大而造成相互残杀。
③放养规格尽量一致。
④收取刚蜕壳的河蟹另池专养。
(四)安全蜕壳管理
1.确定河蟹脱壳的方法
①检查河蟹体色:蜕壳前河蟹体色深,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步足硬,腹甲水锈(黄褐色)多。而蜕壳后,河蟹体色变淡,腹甲白色,无水锈,步足软。
②看河蟹规格大小(以放养相同规格的蟹种为前提):蜕壳后壳长比蜕壳前增大20%,而体重比蜕壳前增长了近一倍。在生长检查时,捕出的群体中,如发现了体大、体色淡的河蟹.则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③看池塘蜕壳区和浅滩处是否有蜕壳后的空蟹壳:如发现有空壳,即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④检查河蟹吃食情况:河蟹在蜕壳前不吃食。如发现这几天投饵后,饵料的剩余量大大增加,如未检查出蟹苗,则表明河蟹即将蜕壳。
2.蜕壳期间和蜕壳后应注意的问题
①蜕壳来临前,不仅要投虾蟹活力素和离子对钙,力求同步蜕壳,而且必须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使动物性饵料比例占投饵总量的1/2以上,保持饵料的喜食和充足,以避免残食软壳蟹。
②发现个别河蟹已蜕壳,可泼洒双效氨基酸肥水母液、硬壳宝和肝胃散,5亩池塘泼1桶双效氨基酸肥水母液+2包硬壳宝+2包肝胃散,加水溶化后全池泼洒。
③蜕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需换水。
④投饵区和蜕壳区必须严格分化,严禁在蜕壳区投放饵料,蜕壳区如水生植物少,应增投水生植物,并保持安静。
⑤清晨巡塘时,发现软壳蟹,可捡起放入水桶中暂养1~2小时(水桶内放入3克离子对钙用水化开),待河蟹吸水涨足,能自由爬动后,才放回原池。
⑥河蟹在蜕壳后蟹壳较软,需要稳定的环境,此时不能施肥、换水,饵料的投喂量也要减少,以观察为准。待蟹壳变硬,体能恢复后出来大量活动,沿田边寻食时,可以大量投饵,强化河蟹的营养,促进生长。
3.扣蟹脱壳管理:在扣蟹养殖期间,由于群体蜕壳时间太长,对养殖不利,因而需采取措施,促进河蟹集中蜕壳。
- 每次蜕壳来临前,动物性饵料需占50%以上。
②发现个别蟹种蜕壳,即每亩泼洒硬壳宝和肝胃散和葡萄糖,同时适量移入水生植物等,以增加蟹种蜕壳所需的附着物。3)在蜕壳期间,一般不换水。
(五)“补钙”,是河蟹养殖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
1.水草、藻类生长需要吸收钙、镁、磷等元素:钙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缺钙会限制藻类的繁殖;镁是叶绿素的重要成分,各类藻类都需要镁。放苗前肥水,如水中(尤其是淡水养蟹)缺钙、镁、磷等元素,则藻类、水草难以生长繁殖,导致肥水困难或水草老化、腐败,因此肥水前或肥水时要先对池水进行“补钙”,传统的方法是先用白云石粉再肥水,我司研制的新产品酵素钙肥、特力钙,利用新技术对富含钙、镁、磷的稀有原料进行发酵活化而成。活性钙、镁、磷不仅易被藻类、水草吸收转化,也容易被养殖对象吸收利用,有利于河蟹蜕壳、硬壳。
很多难肥的水将“双效氨基酸肥水母液”、“氨基酸肥水精华素”和爽水底净配合使用都能迅速起效,达到“肥、活、嫩、爽”的效果。
2.养殖生产用水要求有合适的硬度和合适的总碱度,因此水质和底质的养护和改良需要“补钙”:养殖用水的钙、镁含量合适,除了可以稳定水质和底质的pH值,增强水的缓冲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并能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快有机物的分解矿化,从而加速植物营养物质的循环再生。我司研制的“硬壳宝”采用优良的微生物发酵工艺活化而成,富含优质活性钙、活性镁、活性磷及多种维生素,用于肥水困难,抢救倒藻、增强水草生命力、修复水色及调理和改善各种危险水色、底质有特效。
江苏南京、苏州等地的养殖户发现pH异常、水质分层、倒藻、调水困难或因水质、底质恶化时,就用“硬壳宝”配合“解毒应激灵”和“水产专用益生素”,全池泼洒, 可用3亩.米,效果非常显著
3.河蟹的整个生长过程都需要“补钙”:钙是动物骨骼、甲壳、鳞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转化、细胞的通透性、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等均有重要影响。螃蟹等甲壳类动物的生长要通过不断的蜕壳和硬壳来完成,因此需要从水体和饲料中吸收大量的钙来满足生长需要,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又常使水体中矿物质盐的含量严重不足。而钙、磷吸收不足又会导致螃蟹的甲壳不能正常硬化,形成软壳病或者脱壳不遂,生长速度减慢,严重影响螃蟹的正常生长。为了解决钙的溶解与吸收这两个对补钙至关重要的问题,本司经大量实验研究,研制出一种全新的、完全离子化、能被养殖动物高效吸收的液态产品–离子对钙。
养殖高密度,水质高污染,钙元素匮乏,养殖对象蜕壳不遂,硬壳难的症状日益严重!而蜕壳不遂硬壳难又极易使病原菌侵入蟹体,导致病害发生。因此,补钙固壳,可以增强抗应激能力,是加固防御病毒入体影响健康养殖的“防火墙”!
河蟹生长与水体、饵料中的钙、磷关系密切。有关试验表明,刚蜕壳的软壳蟹,体重比未蜕壳前增加30%—40%,这段时间多则1小时,少者数分钟,依靠鳃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中的无机盐类。在自然界的池塘或湖泊中,软壳蟹1—2天壳就变硬。如果放入蒸馏水中饲养软壳蟹,河蟹在水体中吸收钙离子的能力要比吸收配合饲料中钙和磷的能力强。河蟹蜕皮前夕要求壳中钙总量与体内钙的总量相等,同时河蟹体中的磷总量是壳中含磷的52.2倍。
警惕蜕壳后遗症: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河蟹养殖出现的颤抖病、水肿病、软壳、蜕壳不遂、甲壳溃疡等病症,经研究发现均与河蟹蜕壳有密切的关系,有些病因就是蜕壳后遗症。
河蟹蜕壳需消耗比平时大几倍的溶氧,需消耗比平时多几倍的能量来增强活力,促进安全快速蜕壳。与此同时还应及时补充高活性好吸收的钙镁磷促进硬壳。但养殖高密度,水质高污染,溶氧偏低,能量不足,钙元素匮乏,钙质低下,在此情况下,河蟹开始蜕壳时,补充溶氧、钙、磷、能量非常必要(请注意!在补充溶氧时,千万不要使用化学制氧,如:过碳酸钠、过硼酸钠、过氧化钙、双氧水或其它液态氧,以免刺激伤蟹,造成死蟹,河蟹蜕壳时,不能使用消毒剂,不宜使用微生物制剂),可泼洒蟹“解毒应激灵”,泼洒健草养螺宝增强河蟹活力,泼洒“硬壳宝”对钙补充钙、镁、磷。河蟹蜕壳时少量投料甚至停料。恢复投料后,可在饲料中添加“肝胃散”或“葡萄糖”等投喂。采用上述方法可有效防控蜕壳后遗症,有效控制颤抖病、水肿病以及其它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的发生。高淳吴老板有2口蟹塘,这2年来养殖河蟹都很成功。问其成功秘诀,王老板笑说:养蟹最主要是给蟹补钙,前几年养出来的蟹,常出现壳软、色泽暗淡,为此收蟹老板故意压价,卖不出好价钱。读了福斯特手册给我很大启发,我先买硬壳宝试用,效果不错,就全程使用福斯特的系列产品,2年来,都养的很成功,赚了不少钱。王老板成功秘诀在于:⑴定期用“爽水底净”和“氧化底安”泼洒改善底质环境,定期用“肝胃散”和“福诺康”拌料内服,全程从未出现过亚硝酸盐或氨氮超标的现象,蟹的肠胃一直都很健康,从没出现空胃、肠炎;⑵在每次蟹脱壳前2~3天,用虾蟹蜕壳素+肝胃散+硬壳宝拌料,补充能量营养和钙质,确保部分脱壳困难的蟹顺利脱壳,全池蟹得以同步生长,脱壳高峰期过后,就用硬壳宝泼洒,补充充足的钙,所以整个养殖过程没出现过软壳或脱壳不遂的症状。所以,养的蟹品相很好,很受收购商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