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关键控制技术
关键控制技术六:底质、水质的养护与改良
“河蟹养殖,溶氧是核心,健草是基础,培藻是前提,护水是关键,养底是重点”。水质、底质、水草、藻相、溶氧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因此,养水、护草、改底、培藻协调管理很重要。要想养好活爽的水质,必先培出优良的藻相和健壮的水草。要想水色藻相稳定,底质的改良和养护不可麻痹大意。下面从养殖前期、中期、后期分述水、底养护与改良的一些细节性的经验与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前期的水质养护
施完基肥培起水色,放苗3~4天后,用“爽水底净”浸泡1夜于第2天上午配合“氨基酸肥水精华素”追肥,用量为:1袋“氨基酸肥水精华素”加1“爽水底净”用7~8亩;或“水体解毒灵”中午前全池泼洒),三种产品取其中一种使用。因藻类生长繁殖的初期对营养的需求量较大,对营养的质量要求较高,如不及时补施高品质的肥料养份,水色容易掉清,藻相因营养供给不足或者营养不良而“倒藻”。水色掉清会导致天然饵料缺乏,水中溶氧偏低,蟹苗很快就会出现游塘伏边等应激反应,活力减弱,免疫力下降,影响蟹苗的成活率,最终影响回捕率。前期水质的养护可参考采用“肥水培藻、保健养苗”的具体操作方法。
(二)中后期底质的养护与改良
蟹养到中后期,投喂量逐步增加,河蟹排泄物越来越多,多种动植物的尸体累加沉积,塘底的负荷逐渐加大。这些有机物如不及时采取正本清源的措施进行处理,造成底部严重缺氧(有机质的腐烂至少要耗掉总溶氧的50%以上),在厌氧菌的作用下,就容易发生底部泛酸、发热、发臭,滋生致病原,引起蟹爬沙、伏边、上岸、割草等应激反应,特别是弧菌在这种恶劣的底部环境下容易大量繁殖,使河蟹活力减弱,免疫力下降,细菌、病毒交叉感染,容易暴发细菌性与病毒性并发症疾病,如:颤抖病、黑鳃、烂鳃等病症。其危害的后果之大之严重,应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养殖到一个月,就要开始做清理底质隐患的工作。所谓隐患,是指剩余饲料、粪便、动植物尸体中残余的营养成份,怎样消除这些隐患呢?使用针对残余营养成份中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淀粉等进行培养驯化的具有超强分解能力的复合微生物底改与活菌制剂,如氧化底安、爽水底净、生物底居安、水体解毒灵、水产专用益生素等。既可避免底质腐败产生很多有害物质,还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将有害物质转化成水草、藻类的营养盐供藻类吸收,促进水草、藻类的生长。增强藻相新陈代谢的活力和产氧能力,稳定正常的pH值和溶解氧。实践证明,采取上述措施处理行之有效。反之,我们不注重改底,任塘底的有机物腐败,前面所讲的底质腐败的危害,就会毫无疑问的发生。特别提示: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耗氧是暂时的,是可以防控的(补充外源氧),是变害为益(有机物通过生物合成,可转化成促进有益藻类生长的营养盐)。但有机物腐烂耗氧是长期的,是极其有害的隐患,是致病源。
关于底改产品的选用,养殖户要理性的选择,不要被概念的炒作所迷惑。比如“增氧型底改”、“清凉型底改”。这类底改大多是以低质石粉为材料做成的吸附型产品,用户只是凭表面直观的感觉判断其作用效果,比如用了这类产品后表面看起来水体中的悬浮颗粒少了,水清爽了一些,殊不知这些悬浮颗粒被吸附沉积到塘底,就会加重塘底的“负荷”,一旦塘底“超载”,底质就会“爆胎”(恶化)!加上这些颗粒状的底改,沉入塘底后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来溶散,用后不仅增氧效果不明显,反之还会降低底部溶氧,要不为什么这些底改用得越多,黑鳃、肝脏坏死等症状不仅得不到控制,反而会越来越严重?!所以使用产品时,理智的选择是关键,不要被“概念”迷惑。否则用了产品,花了成本,效果却大打折扣。
气压低,闷热无风天,白天泼洒福斯特“解毒应激灵”,防止应激和缺氧。一般情况下,凌晨1点至早晨7点为池塘溶氧量的至低期,晚上9点左右泼洒“粒粒氧”比较好,“粒粒氧”能从源头上解决养殖池塘溶解氧低下的问题,通透水体,增强水体的活性。当池塘溶氧量处于至低期时,应适逢其时恰到好处的补充外源氧。中后期改底每7~10天进行一次;高温天气(水温超过30℃)每5天1次,但底改产品用量稍减,即少量多次,因塘底水温偏高,有机物的腐烂要比平时快2~3倍,所以改底的次数相应地要增加,建议用生物底居安改底。〕
(三)中后期的水质养护
水质的好与坏,优良水质稳定时间的长与短,取决于水草、菌相、藻相是否平衡。三者共生于水体中,就象一个三角架一样,缺任何一边都不会牢固。水体中缺菌相,水质不稳定,缺藻相,水体易泛浊(水中悬浮颗粒多),缺水草,河蟹就好像少了把“保护伞”,所以养一塘好水,就必须适时地定向护草、培菌。
根据水质肥瘦情况,应酌情将肥料与活菌配合使用。如水色偏瘦,可采取以肥料为主以活菌为辅进行追肥。其方法可选用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种:1.“氨基酸肥水精华素”1袋+1包水产专用益生素混合浸泡3小时左右全池泼洒,可用8~10亩; 2.每包“水体解毒灵”浸泡3小时左右全池泼洒,每包2亩;3.阴雨天用“噬菌调水宝”每瓶用5亩。上述产品属氨基酸和小肽型的培藻养草专用肥,可全溶化于水,既不消耗水中溶氧,又容易被藻类吸收,是理想的追施肥料。追肥时不宜采用生物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这两种肥料有机质含量较大,既消耗溶氧,又容易使氨氮升高。如水质过浓,可先用“爽水底净”(每包用5~6亩)全池泼洒,第二天再用“水产专用益生素”,晚上泼洒“解读应激灵”或“粒粒氧”,3~4天内,水色就可变得清爽嫩活。
(四)中后期危险水色的防控和改良
蟹养到中后期,在水质的管理与养护上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中后期不用追肥,因为有大量的有机物沉于塘底是种植水草很好的肥料。其实不然。水草、藻类对营养的需求有其特殊的个性,除氮、磷、钾外,还要补充一些必须的微量元素。中后期塘底的有机质除了耗氧腐败底质外,对水草、藻类的营养作用不大,所以不能单纯依靠它作为促进水草、藻类生长的营养。为了防止危险水色的发生,请认真参考前面所讲的“中后期的水质养护与改良”的细节进行防控。
下面列举一些中后期容易发生并对养蟹造成危害的几种危险水色供大家识别,并就这类水质提供一些改良的经验和办法供大家参考运用。
浓绿浑浊:(又称蓝绿或暗绿水色)这种水色的表面有时会产生一些漂浮物,水体中存在大量的悬浮颗粒,水面呈现油污状,水质浓浊、色死、粘滑,泡沫拖尾难消失,这说明有害藻类的浓度大,并开始死亡。下风处泡沫堆积的表面有明显污物粘附,并伴有腥臭味,增氧机打起的水为暗绿或暗蓝绿色。这种水质中的河蟹减料明显,空肠空胃,活力衰弱、蟹体瘪瘦,如不及时得到妥善的改良处理,同样会导致如前所述的疾病危害。具体处理办法排换水:15cm左右,泼洒“爽水底净”,每袋5亩,1~2天后的上午8点左右泼洒“水体解毒灵”或水产专用益生素,傍晚时泼洒“解读应激灵”或“粒粒氧”,1~2天后用六控底健康改底后可酌情泼洒健草养螺宝。
暗黄色:这种水色是以甲藻为优势种群的水体。这是由于池中存积的有机物被有害生物分解,底质酸化、pH值下降所引起。这种水是致病水质。处理方法:泼洒“藻虫灵”,两天后引进3~5cm的含藻新水,用解毒110解毒,然后用爽水底净+噬菌调水宝调水,1~2天后用“水产专用益生素”稳定水色,再用“氧化底安”。
白浊色(又称乳白色):水中有害微生物和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纤毛虫过剩繁殖,藻类被浮游动物吃掉,水中的有机碎屑较多,这种水质属致病性的水体。处理方法同“暗黄色”。
青苔、泥皮、丝状藻:蟹池中青苔大量繁衍对河蟹苗种成活率和养殖效益影响极大。造成青苔在蟹池中蔓延的主要原因有:①水位较浅和光照较强。水草发芽期和早期生长阶段,为保证水草能够获得足够的光照正常发芽和生长,养蟹户通常将水位控制在10-20厘米。长时间保持较低的水位,将导致青苔暴发。②水源中有较多的青苔。蟹池进水时,水源中的青苔随水流进入池塘并大量繁衍。③大量施肥。养殖户发现水草长势不够理想或发现已有青苔发生,采用大量施无机肥或农家肥的方式进行肥水,施肥后青苔生长加快,直至全池泛滥。④过量投喂。河蟹养殖过程中投喂饲料过多,剩余饲料沉积在池底,发酵后引起青苔孳生。⑤清塘不彻底。若上一年蟹池发生过青苔危害,第二年养蟹前又未清塘或晒塘,则青苔发生率很高。此外,防止蟹病时乱用药物造成水质污染,过量施用碳酸氢铵、磷肥和未经发酵的有机肥使蟹池生态受到破坏,或在移植水草时将青苔带入蟹池,均会造成青苔泛滥。
青苔大量发生后,由于蟹池中有大量的水草需要保护,因此常用的含除草剂类药物的使用受到限制,人工捞除往往又会加快青苔扩散,因此青苔的控制应重在预防。常见的预防措施有:①种植水草和放养蟹苗前干塘曝晒1个月以上;②清塘时每亩蟹池用生石灰75-100公斤化浆全池泼洒;③消毒清塘5天后,务必用“爽水底净”和“水产专用益生素”进行生物净化,不仅消除养殖隐患,同时还消除青苔和泥皮;④种植水草时水体施“噬菌调水宝”,促进水草生长,适度肥水,防止青苔发生;⑤种植水草后采用低水位催芽,随着水草生长及时加高水位,长江流域在4月中下旬时池水水位不低于40厘米,5月中旬时不低于60厘米;⑥施用不含动物粪肥的酵素钙肥和全水溶性的“氨基酸肥水母液”;⑦合理投喂,防止饲料过剩,饲料必须保持新鲜。
黄泥色(俗称泥浊):源于蟹塘底质老化,底泥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底泥丧失
应有的生物活性,遇到天气变化就容易“泥浊,且极其难调。养殖户大多采取聚合氯化铝、硫酸铝钾等化学净水剂处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只能使泥浊水的处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即:泥浊—聚合氯化铝等—泥浊—聚合氯化铝等。近两年来养殖形势在全国来说一年更比一年难,与有些养殖户不理性的用药,导致养殖环境恶化不无关系。泥浊水质要耐心地渐进处理:(1)引进10cm左右的含藻水源;(2)按5亩.米将“爽水底净”1包全池泼洒。(3)待培起水色后,再用“水产专用益生素”+“氨基酸肥水母液”追肥以稳定水相。
分层水:有水体表层呈带状或云团状水色不同的分层;有水体上层水浓下层水清分层;有水体表面洁净,但中下层水很混浊,这些分层水质容易导致溶氧分层、pH值分层、盐度分层。主要是因气候恶劣.底质恶化,气压低,水面张力大,水体上下层交换能力差.底质变坏,微生态循环受阻,用药施肥不当生态循环被破坏所引起;预防:如气压低或阴雨天前后,泼洒“解读应激灵”破坏水面张力,促进恢复水体上下层的生态循环;处理:用爽水底净和水产专用益生素全池泼洒,同时使用氨基酸肥水母液进行肥水可有效解决水体分层的问题。
油膜水:起因1.水质恶化,底部恶化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大量浮游生物死亡,尤其是藻类的大量死亡,在下风口水面形成一层油膜。2.大量投喂冰鲜野杂鱼、劣质饲料;形成残饵等物质漂浮在水面上。3.水草腐烂、霉变产生的烂叶、烂根;岸边垃圾等漂浮在水中与水中悬浮物构成一道混合膜。
处理:
1.巡塘时,关注下风口处,把烂草、垃圾等漂浮物打捞干净。
2.排换水5~10公分,使用“氧化底安”1包用3~4亩全池泼洒,改良底部,消除有毒物质,2小时后使用爽水底净用5亩全池泼洒,破坏水面膜层。
3.两天后用解读110进行解毒,解毒后使用“爽水底净”和“水产专用益生素”各1包可用8~10亩,修复水体,强壮水草,净水水质。
上述处理方法虽然有些麻烦,处理成本稍高,养殖实践中,因上述危险水质处理不当导致排塘的例子很多,但可以有效的防控排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