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电台FM92.0和FM《福斯特养殖技术讲座》 第二十期

河蟹养殖关键控制技术

 

关键控制技术五:保健养螺

1.放养螺蛳的意义:

螺蛳的价格较低,来源广泛,蟹池中投放螺蛳可明显降低养殖成本、增加产量、改善品质,从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在成蟹养殖池中,适时适量投放活螺蛳,任其自然繁殖,能有效降低池塘中浮游生物含量,起到净化水质、维护水质清新的作用;螺蛳不但稚嫩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利用率较高,是河蟹最喜食的理想优质鲜活动物性饵料, 所以又能为河蟹的整个生长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适口的,富含活性蛋白和多种活性物质的天然饵料,可促进河蟹快速生长,提高成蟹上市规格。但须提醒注意的是:螺蛳又是虫病菌或病毒的携带和传播者,因此,保健养螺又是健康养蟹的关键所在。

2.选择螺蛳的注意事项:

①选择螺蛳要求个体较大,贝壳面完整无破损,受惊时螺体能快速收回壳中,同时盖帽能有力地紧盖螺口,螺体无蚂蟥等寄生虫寄生。

②螺蛳壳要嫩光洁,壳坚硬不利于后期河蟹摄食。

③引进螺蛳不能在寒冷结冰天气,避免冻伤死亡,要选择气温相对高的晴好天气。

④引进螺蛳,避开血吸虫病易感染地区。如江西省进贤县、安徽省无为县等。

3.螺蛳的放养:

分三次放养,总量在800~1200斤/亩。投放时应先将螺蛳洗净,先用“氧化底安”加100倍水稀释或溶化后对螺体进行消毒杀灭螺蛳身上的细菌及原虫,然后把螺蛳放在“噬菌调水宝”100倍的稀释液中浸泡1个晚上。投放螺蛳应以母螺蛳占多数为佳(田螺为雌雄异体,母螺左右两触角头相同,而雄螺左右两触角头不同,雌性个体大于雄性个体,一般一冬龄性成熟,卵胎生,繁殖季节为每年3~10月,分批产仔,每次20~50个,每个母螺年产仔100~200个)。

第一次放养:放苗后,投放螺蛳100~200斤/亩,量不宜太大,如果量大水质不易肥起来,就容易滋生青苔、泥皮等。

第二次放养:清明前后,也就是在4月到5月份之间,投放400~500斤/亩,在循环沟里少放,尽量放在蟹塘中间生在水草的板田上。

第三次投放:6~7月份放养200~300斤/亩。有条件的养殖户最好放养仔螺蛳,这样更能净化水质,利于水草的生长。到了6~7月螺蛳开始大量繁殖,仔螺蛳附着于池塘的水草上,仔螺蛳不但稚嫩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利用率很高,是河蟹最适口的饵料,正好适合河蟹旺长的需要。

投放螺蛳前1天,使用“爽水底净”或“生物底居安”1包用5~6亩,改善底质,活化淤泥,给螺蛳创造良好的底部环境,减少螺蛳在池塘中所携带有害病菌。三天后使用“双效氨基酸肥水母液”(1桶用8~10亩)来肥育螺蛳,增加螺蛳肉质质量和口感,为河蟹提供优良的饵料、增强体质。

4.保健养螺:

①增强螺蛳的营养适口性:视水质情况,定期将“双效氨基酸肥水母液”和“硬壳宝”混合使用。

②高温季节,定期(每5~7天)使用“爽水底净”或“生物底居安”,每包用3~5亩,控制虫病毒和病菌在螺蛳体内的寄生和繁殖,从而大大减少携带和传播。

Main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