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电台FM92.0和FM《福斯特养殖技术讲座》 第二十五期

第一部分:小故事

一天,刚在理发店里理完发的狮子来到池塘边,在水里看自己的影子。看着看着,他见周围没人,忽然大声哭了起  来:“呜呜……我的头发这么难看,怎么见人哪……”   这么大的哭声,把在泥洞里午睡的小螃蟹吵醒了。他爬到洞口去看:   天呀,本来威武、雄壮的狮子,现在的头发一缕长一缕短,太难看了!

小螃蟹很想帮狮子,可是,狮子太大了,又那么凶,他不敢过去。   小螃蟹悄悄地爬过去,躲在一块石头背后,看着狮子。   狮子哭一会儿,就坐在那里叹气。
小螃蟹把他的钳子从石头后面露出来,空剪了几下:“咔嚓,咔  嚓。”   狮子没有听到。   小螃蟹又剪了几下:“咔嚓,咔嚓。”   这时,狮子才注意到了:“小螃蟹,你,是不是要给我剪头发?那就来吧。”   小螃蟹这才胆怯地走了出来。   他爬到狮子的头上,用他的钳子,咔嚓咔嚓剪起来。对小螃蟹来说,狮子的头实在是太大了。他剪了好长时间才剪  好,很用心、很仔细。   终于剪完了。   狮子在水里照了一下,觉得非常满意。他很想拍小螃蟹一下,表示感谢,可是又怕把他拍扁了。   小螃蟹赶紧钳了一缕狮子的头发,逃回了自己的洞里。   “嘿嘿,真怪,这只小螃蟹。”狮子笑着摇摇头,走了。

小螃蟹把狮子那一缕头发,粘在墙上。像个很出色的艺术壁挂。   “我会给狮子剪头发!”小螃蟹自己也觉得吃惊。   第二天,小螃蟹又在午睡。忽然,从远处响起来一阵隆隆的声音,好像远处在打雷似的。   声音起来越大了。原来是很大很重的脚踩在地上的声音。   小螃蟹爬到洞口一看,吓了一大跳。   原来是很多头大狮子,正在向这里跑来,他们的脚把大地都震得发抖了。   “天啊,是不是我给狮子的头发剪坏了,他们要来报仇?”小螃蟹吓得躲进洞里,连看也不敢向外面看了。
狮子们在池塘周围跑来跑去,好像在找什么东西。大概是找不到吧,他们好像显得越来越着急,跑得青草地乱糟糟  的,灰尘扬满了天。
狮子们最后只好失望地回去了。   其实,这些狮子,都是来找小螃蟹剪头发的。昨天,小螃蟹给他剪的那头狮子,是狮子王。这些狮子,也希望自己  有一头狮子王那样的头发。   小螃蟹一直不知道这些。他还在洞里害怕呢。

第二部分:河蟹养殖关键控制技术

 

关键控制技术十:病害防控

河蟹在天然环境中抗病能力较强,但在池塘集约化养殖情况下,因养殖密度大,活动范围受限制,加之饲养管理方法的缺陷,容易导致蟹病发生。

引起病害的主要原因:

◇水、底致病微生物或浮游动物浓度大;

◇水中溶氧不足;

◇水、底质有害物质(含氨、硫化氢、亚硝酸盐、甲烷、重金属)超标;

◇底质恶化(腐败有机质过多、腥臭酸臭、底热、板结、泥皮等),有害细菌大量繁殖;

◇水体pH值或温度或盐度不适;

◇水体透明度太高或太低;

◇水太浅(缓冲能力差)或水太深(容易造成底层缺氧) ;

◇气候、养殖环境突变、换水量过大产生应激导致发病;

◇水环境交叉感染严重;

◇用药不当(不是对症下药或用药量过少或严重过量);

◇食物质量差、变质或投料不当(太少或严重过剩) ;

◇种苗质量太差或严重携带病源。

由上可见,大部分病害都是直接或间接与养殖环境有关,因此病害的预防主要是对水质和底质进行科学养护和调控,病害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养水底,这是水产养殖与其它养殖的根本区别。

河蟹疾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胜于治疗,日常预防措施有:

◇消除垂直传播的传染源,不用携带病毒的蟹做亲蟹;

◇切断垂直传播途径。不用带病毒的蟹苗;

◇培育健康蟹苗即不带病毒,具有免疫力和抗体的蟹苗;

◇彻底清塘消毒,应用蓄水池水或过滤池或养鱼池水换水,消除病毒的传播途经;

◇加强水底监控和管理。要求水要肥、爽、嫩、活,各项理化指标在规定范围之内,定期使用粉剂“水产专用益生素”“水体解毒灵”“解毒110”“爽水底净”“氧化底安”等改良水体、底质;

◇建议低盐度和低氮方法养殖;

◇建议采用淡水添加式养殖模式;。

◇建议采用少量多次换水方式;

◇建议在大规模河蟹养殖中,实行统一管理,减少病毒传播;

◇建议使用安全无药残的水体消毒剂,尽量使用“噬菌调水宝”“三黄克毒应激液”进行水体消毒;

◇在蟹脱壳时要注意保健,补充钙磷元素,保持氧气充足;

◇选用优质加强饲料。在饲料适当添加“肝胃散”、“益肝保”、“清毒令”“三黄粉”等。

河蟹一旦发病,必须注意什么?

蟹如果发病,必须注意不能马上消毒,这样操作,只会加重蟹的病情。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马上先用“解毒110”(500克/亩.米)+解毒应激灵(250克/亩.米)降解水体、蟹体毒性,增强蟹的抗应激能力,并优化、稳定水质,平衡pH值,第二天才进行底质改良、去污或进行消毒等,同时还必须内服补充“益肝保”、肝胃散、“福诺康”增强体力的产品。

病毒性疾病:

颤抖病(抖抖病、环腿病或痉挛病)

病因:小核糖核酸病毒, 除蟹种携带病毒以外,与养蟹环境生态条件的恶化有直接的关系。养殖池塘老化、水质底质恶化、水草缺乏、营养不均衡等易诱发此病,放养密度过大、规格不齐蟹种来源不一等也是发生此病的因素。此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当前河蟹养殖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蟹病。

症状:发病初期,病蟹摄食减少甚至停食,蜕皮困难,活动能力减弱或呈昏迷状态。随着病程发展,步足爪尖变枯黄,易脱落;螯足下垂无力,连续颤抖、抽搐和痉挛,口吐泡沫,不能爬行,因此,被称为“颤抖病”或“抖抖病”,有时可见病蟹步足颤抖环起不能伸展,或撑开爪尖着地;若将步足拉直,松手后又立即缩回,故又称此病为“环腿病”或“弯爪病”、“抖抖病”或“痉挛病”;解剖蟹体,肝胰脏呈褐色或灰白色,严重时肝脏糜烂、坏死、体内积水,肌肉萎缩,鳃溃疡缺损,有的鳃丝发黑或灰色,三角膜肿胀,胃肠无食,病程从症状出现到濒死仅2~3日。主要危害体重100克以上的二龄蟹,当年一龄蟹发病率较低。温度在28~33℃下流行最快,10月后水温降到20℃以下,该病渐为少见。

预防与治疗:

1.选择健壮的蟹种进行养殖,提高蟹种的免疫力,不从疫区引入蟹种,并对蟹种进行消毒。定期内服“益肝保”“肝胃散”“三黄克毒应激液”混合拌料投喂,每天1~2次,连喂3~5天。

2.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 为河蟹营造好的生态环境,养殖至中后期,水质、底质严重恶化,每7~10天定期使用“氧化底安”、“水产专用益生素”改底调水或者用“爽水底净”“氨基酸肥水母液”混合浸泡后泼洒可用8~10亩,改善水质和池底。

3.在保护好现有优质水草的同时,清除聚草、轮生杂草等低植水草,因地制宜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等优质水草,防止水草老化、腐烂。

4.发现死蟹及时处理,并用“氧化底安”全池泼洒,连用2次,预防感染。

5.同时将“三黄克毒应激液”“益肝保”“肝胃散”“清毒灵”“福诺康”混合拌料投喂,每天1~2次,连喂3~5天。

 

 

Main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