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水产养殖主推技术

1、大宗淡水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我省养殖的大宗淡水鱼主要有青鱼、草鱼、鲢、鳙、鲫、鲂六个品种。池塘健康养殖主要是重视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降低内源性污染带来的危害,生产出质量好、符合无公害标准的水产品。该技术严格执行了水产技术标准、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操作规范,应用水质调控、投饲机投饵、循环水养鱼等技术和管理措施,改善池塘养殖环境,减少对养殖鱼类的应激,为鱼类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摄食、生长场所。

适宜区域:全省淡水鱼类养殖池塘。

2、湖泊生态养殖技术

目前湖泊生态养殖技术较为成熟和值得推广的有湖泊网围生态养蟹技术和湖泊网箱鱼类生态养殖技术。网围生态养蟹技术加强了对水草的合理种植和管理、活螺蛳的合理投放和增殖以及食物链的合理搭配和利用等措施,促进了网围内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天然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河蟹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环境;网箱鱼类生态养殖技术是依靠湖泊的自然肥力和天然饵料进行鱼类网箱养殖。该养殖技术不投饵、不施肥,完全利用湖区天然饵料生物,对湖泊环境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和水质净化的作用。

适宜区域:全省湖泊渔业功能规划范围内水域。

3、80:20池塘养殖技术

80:20池塘养殖技术是指在养鱼池塘中,80%的产量来自于某一种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杂食性鱼类,如鲫鱼、斑点叉尾鮰、罗非鱼等;而另外20%的产量来自于某一种或几种可清除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净化水质的服务性鱼类,如鲢、鳙鱼等;鳜鱼等肉食性鱼类因为可以清除养殖水体中的野杂鱼,也可作为服务性鱼类少量套养。两种鱼类的放养搭配比例、放养时间、放养规格等都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与我国传统的肥水性池塘养鱼相比,此项技术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现代化水产养殖技术,具有能良好地控制养殖池塘水质,减少养殖污水的排放量和养殖用水量;采用高质量的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与转化效率,减少对水质的污染;按一定比例混(套)养服务性鱼类,既可改善池塘水质,又可利用池塘内的无用生物资源换取一定量的鱼产量,增加水产品产量和养殖经济效益。

适宜区域:全省淡水鱼类养殖池塘。

4、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

通过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等水处理设施对池塘养殖排放水进行净化处理后再回到池塘作为养殖用水,在进行池塘优质高效健康养殖的同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水域环境。在养殖生产中,着重实施人工湿地的塘、床构建,并将养殖容量调控技术、养殖生态生物调控技术、水产养殖疫病测报技术等集成配套,形成景观式湿地型植物塘、床以及物化作用区,以水体循环流动来促进营养物质的流动和充分利用,对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0%以上,有效改善了养殖水质,同时提升了养殖产品品质。

适宜区域:传统养殖池塘改造升级,特别适宜太湖流域等缺水和水源遭受污染的地区。

5、养殖水体环境调控技术

本技术在掌握养殖水质参数情况下,向池塘中通过补充微量营养元素、有益微生物、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对池塘水体进行修复,增加水体溶氧,建立微生物制剂——滤食性贝类——植物混合处理系统,提高养殖水体的污染处理效率。工厂化养殖大多采用循环流水方式进行,工厂化养鱼的水处理基本设施,一是处理固形物,二是处理水溶性废物,另一关键技术是在水体中加入净水菌种。从而达到改善水质,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适宜区域:全省海淡水养殖水体。

6、池塘微孔增氧技术

使用增氧机可以有效补充池塘中的溶解氧,但传统的水车式、叶轮式增氧机只能提高池塘上层水体溶氧,却难以为池底提供充足氧气。微孔增氧技术采用在池塘底部铺设管道的方法,把含氧空气直接输到池塘底部,从池底往上向水体散气补充氧气,使底部水体一样保持高的溶解氧,防止底层缺氧引起的水体缺氧。保证底部溶解氧含量的充足可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滋生,加快有机废物的降解,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活化池塘底质,保持水质理化因子的稳定,从而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减少用药,降低用药成本,提高养殖品种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养殖经济效益。

适宜区域:全省海淡水养殖池塘。

7、渔用药物安全使用技术

药物防治是水产动物病害控制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目前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最直接、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式。通过推广渔用药物安全使用技术,增强渔民规范使用渔药意识,树立”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病害控制理念。渔用药物安全使用技术包括准确诊断和安全用药两部分:在详细了解水产养殖背景的基础上,综合微生物学、组织病理、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检测结果,科学诊断;确定病原后,筛选出合适药物种类,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给药途径;针对水产动物对某种药物的安全剂量及药物对病原体的致死浓度,确立药物的使用剂量、给药时间及用药疗程等。

适宜区域:全省海淡水养殖区域。

8、水产养殖病害预防控制技术

针对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特点,从与病害发生相关的三要素即病原、环境、宿主入手,提出水产苗种检疫消毒和免疫预防技术,以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抗病力和成活率;其次,采取环境调控技术,在为水产动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水体环境的同时减少病原滋生和繁殖的机会;另外,当水产动物发生病害,应及时、科学地使用水产药物,控制病情,减少损失;对于一些无法治疗的疫病,应采取无害化处理技术控制与扑灭疫病。

适宜区域:全省海淡水养殖区域。

9、水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水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是从水产品养殖生产源头到成品质量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综合技术。微生态调控水质技术,通过新开发的微生态制剂,达到了改善和调控养殖水体生态环境的目的;渔药综合抗病技术,通过开发使用复方中草药添加剂,显著提高水产品细胞免疫机能及抗病力;水产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以江苏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为基础,能够对全省的水产养殖环境、饲料渔药投入、休药期等关键环节开展质量安全监控、检测、预警;产品认证认可技术,主要通过无公害水产品、地理标志等认证检测等,建立了完善的名、特、优水产品的识别、认可技术。本套技术能够有效控制和提高我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适宜区域:全省海淡水养殖区域。

    发表回复

    Main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