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电台FM92.0和FM《福斯特养殖技术讲座》 第二期

第一部分:河蟹小故事:

河蟹小故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谁?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形状可怕,丑陋凶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确实需要勇气。但谁是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相传几千年前,江湖河泊里有一种双螯八足,形状凶恶的甲壳虫。不仅偷吃稻谷,还会用螯伤人,故称之为“夹人虫”。后来,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壮士巴解督工,夹人虫的侵扰,严重妨碍着工程。巴解想出一法,在城边掘条围沟,围沟里灌进沸水。夹人虫过来,就此纷纷跌入沟里烫死。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发出一股引人的鲜美香味。巴解好奇地把甲壳掰开来,一闻香味更浓。便大着胆子咬一口,谁知味道鲜透,比什么东西都好吃,于是被人畏的害虫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大家为了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夹人虫,是天下第一食蟹人。

 

 

第二部分:问答

  1. 如何运输蟹苗?
    蟹苗运输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带水运输,即采用塑料袋加水充氧密封运输,带水运输容器大,运苗量少,生产上无法推广。第二种方法是蟹苗箱”干法”运输蟹苗,其方法简便,成本低,运输量大,成活率24小时可达90%以上。这是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方法。

问:干法运输蟹苗应注意以下几点:
(1)蟹苗箱必须在水中浸泡12小时,以保持运输途中潮湿的环境。
(2)蟹苗箱内应放入满江红(绿萍),或仅留少量嫩叶的水葫芦或带须根的水花生或水草(叶呈丝状),蟹苗在此环境中,既保持了一定的湿度,也保证了苗层的通气,又防止苗层在一侧堆积。
(3)装苗时应防止蟹苗四肢粘附过多水分。蟹苗装运时,如水分过多,易造成苗层通透性不良,使蟹苗支撑力减弱而导致底层蟹苗缺氧死亡。因此,装苗时,必须坚持宜干不宜湿的原则。
(4)一般每箱装运的密度控制在1公斤,运输时间为24小时。
(5)运输时,应避免阳光直晒和凉风直吹,以防止蟹苗鳃部水分蒸发而死亡。
(6)如当时气温过低,应在白天运输;如气温过高,则最好在夜间运输。
(7)运输途中,如蟹苗箱过分干燥,可用喷雾器将苗箱喷湿,以保持箱内环境湿润。但一般蟹体不必喷湿(除非天气干燥、运输时间长),否则反而易造成蟹苗四肢粘附过多水滴,增加支撑力而造成死亡。
(8)如用卡车运输,应上有篷,后有盖,以防日晒和风吹。有条件可用空调客车或冷藏车运输,并给予适当的通风,气温控制在20℃左右,最低气温不能低于15℃,其气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不超过5℃

  1. 河蟹蟹苗究竟是喜欢在淡水中生活还是在咸淡水中生活?
    以往不少人误认为蟹苗喜欢在淡水中生活,其实不然,蟹苗的确有明显的趋淡性,从海水趋向河口咸淡水,再上溯逐步趋向淡水。但这并不等于蟹苗一下子就能适应淡水生活。在自然界,蟹苗随潮水上溯,其移动的速度每潮水仅25~44公里。在蟹苗逐步上溯过程中,通过其渗透压的调节,逐步适应淡水生活。在同样的密度和同样的饵料条件下,采用同一批蟹苗进行不同盐度的生长试验,结果见表4。

蟹苗仔蟹阶段在8‰的盐度下其成活率最高。盐度越低,成活率越低,淡水中生长的蟹苗,成活率最低。因此,蟹苗喜欢在盐度为5‰~8‰的咸淡水中生活。蟹苗虽能适应淡水生活,但其体内必须加强体液的渗透压调节,因而消耗大量的能量。由于体力消耗过大,体质变弱,影响共蜕皮变态的成活率。有条件最好在蟹苗产地沿海培育成Ⅲ期仔蟹,再运输到全国各地,这样不仅运输成活率大大提高,而且放养到各类水体中,回捕率明显增大。

  1. 为什么蟹苗必须培育成仔蟹,才能提高其养殖成活率?
    河蟹在蟹苗阶段有以下特点:
    (1)个体小(一般每只仅3~7毫克),龙虾型,游动速度慢,不能挖穴,喜集群,逃避敌害生物的能力很差,极易被敌害生物吞食。据测定,一条白鲦鱼其肠内有34只蟹苗,一只癞蛤蟆其胃内有121只蟹苗。因此需要创造一个无敌害的生活环境,才能提高其成活率。
    (2)取食能力低,食谱范围狭。蟹苗在自然水体中,主食水蚤、水虹蛔和一些水生植物(小浮萍等),这些食物在自然条件下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要求有专门的培育池,提供量多质好的适口饵料,才能提高其成活率。
    (3)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低。蟹苗的适温范围为l5~30℃,最适水温为25±3.5℃。水温下降到12℃以下,就要冻死。对温度骤变的适应能力差,降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为5.37±0.85℃,升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为3.15±0.75℃。此外,它们对淡水也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此也要求有专门的培育池,控制水质,提高其成活率。
    (4)新陈代谢水平高,蟹苗生长快。一般3~7毫克/只的大眼幼体,经15~20天的培育,蜕3次壳成为Ⅲ期仔蟹,体重达35~80毫克/只,增长了l0倍以上。其每克体重的耗氧率为1.068毫克/小时,比一龄蟹种大8.3倍,每小时每千克能需量为3.44千卡,比一龄蟹种大4.9倍。
    综上所述,蟹苗新陈代谢水平高,生长快,需要摄食大量的高质量的饵料,但蟹苗个体小,抗逆性差,对饵料的要求高。如果直接将它们放入湖泊、河道中,就好比将鱼苗直接放入天然水体一样,成活率极低(通常回捕率仅0.1%~5%)。因此必须创造一个无敌害的、水质良好、饵料适口充足的生态环境,促进其生长,提高成活率。仔蟹培育池就是为其创造这一生态环境而设立的专用培育池。
  2. 为什么将蟹苗养至Ⅲ期仔蟹作为仔蟹培育阶段?
    蟹苗蜕3次壳即为Ⅲ期仔蟹,标志着仔蟹阶段结束。这是因为:
    (1)Ⅲ期仔蟹已开始具备河蟹的基本形态。I期仔蟹尽管已形成蟹的形状,但其头脑甲长度大于头胸甲的宽度,而从Ⅲ期仔蟹开始,其头胸甲长小于头胸甲宽。
    (2)Ⅲ期仔蟹已开始完全适应在淡水中生活。在蟹苗阶段其最适盐度为7‰~8‰,I期仔蟹的最适盐度为5‰左右,Ⅱ期仔蟹为3‰左右,Ⅲ期仔蟹为0.5‰以下(淡水),它们发育到Ⅲ期仔蟹以后,只有在淡水中,耗氧率低,能需量小,生长快,蜕壳间隔时间短,成活率高。如果此时Ⅲ期仔蟹仍在咸淡水中生活,其生长速度比淡水中低得多。
    (3)Ⅲ期仔蟹已开始挖洞穴居,与成蟹的生活习性相似。通常I期、Ⅱ期仔蟹不会挖洞穴居,仅过隐居生活。而Ⅲ期仔蟹开始挖洞穴居,其逃避敌害生物的能力明显加强。
    (4)Ⅲ期仔蟹的食性已属杂食性。蟹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也摄食少量有机碎屑。到I期仔蟹,肠道内植物性饵料以及有机碎屑的含量逐步增加。到Ⅲ期仔蟹阶段,其食性已与成蟹相近似,均属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类型。
    由此可见,从蟹苗到Ⅲ期仔蟹是一个过渡阶段。在形态上由龙虾型过渡到真正的蟹型;在生态上从海水逐步过渡到淡水。从浮游逐步过渡到穴居,其食性从食浮游生物过渡到杂食性。因此在养殖上必须提供这种过渡所要求的条件,采用专门的池塘给予精心的培育。
    此外,从生产上看,蟹苗经l5~20天的培育,随着个体增大,养殖的密度与水质、饵料的矛盾也随之增大,特别是在培育后期,水温越来越高,给出池、分养和运输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只要达到Ⅲ期仔蟹,幼体已完全适应淡水生活,其抗逆能力大大增强,即可出池分养、运输和销售。仔蟹培育阶段相当于鱼苗培育成夏花阶段。
  3. 仔蟹培育池究竟要求浅水环境还是深水环境?
    从理论上讲,河蟹必须在浅水环境下才能蜕壳。特别是在仔蟹阶段,蜕壳频率高,耗氧大,因此必须要求水质清新、溶氧条件好的浅水环境。采用同一批蟹苗,在同样的水质、密度和饵料条件下,进行不同水深试验,河蟹在仔蟹培育阶段最适的水层是10~30厘米,而80厘米以上,仔蟹则不蜕壳,全部死亡。

但在生产上,池塘水位太浅,水温、水质容易突变,也不利于仔蟹的生存。因此,为了稳定水质,仔蟹培育池的平均水深应保持50~80厘米,同时池内种植水生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人为创造一个浅水环境,以便仔蟹栖息、生长和蜕壳。此外,在下暴雨前应适当加深水位,防止水质突变。

 

  1. 为什么仔蟹培育池必须种植水草、要种养结合?
    仔蟹培育池放养水生植物是仔蟹养殖阶段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提高仔蟹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仔蟹池培养水生植物有以下优点:
    (1)为仔蟹提供栖息、蜕壳的环境。仔蟹喜浅水环境,但仔蟹又怕强光,喜弱光,尤其在蜕壳时特别惧怕紫外线对其的杀伤。因此,在池塘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菹草、聚草等),在水面放养漂浮植物(水胡芦、水花生、小浮萍等),使仔蟹集中在水生植物丛中生活,既为仔蟹提供了浅水、避光的环境,又为其蜕壳和栖息创造了良好的场所。
    (2)解决了池塘水浅,水质不稳定,而池水过深,仔蟹又不能蜕壳的矛盾。
    (3)为仔蟹提供了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饵料。水葫芦、水花生等水草的嫩叶、嫩根以及小浮萍均是仔蟹的优质植物性饵料。
    (4)降低水中氨氮,增加溶氧,改善水质。仔蟹喜清新水质,而大量投饵,会造成其粪便、残饵分解,致使水中氨氮急增,水质肥,溶氧条件差,从而抑制河蟹生长。放养水生植物后,它们生长需大量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大大降低水中氨氮,同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又释放大量溶氧,进一步加速了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以供植物利用,使水质转清,有利于仔蟹生长。
    (5)防止仔蟹逃逸。仔蟹个体轻,其步足刚毛上粘附吸附水后,攀爬外逃能力极强,即使是十分光滑的玻璃板,也可以垂直爬出。在下雨时,防逃设施受潮后,仔蟹即可垂直爬出。因此,严格地讲,单配置良好的防逃设施,仔蟹还是容易逃逸。只有在培育池内为仔蟹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特别是种植和培养大量水生植物,才能留住仔蟹,减少逃逸数量。
    池塘内单一饲养蟹种,其水体、饵料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养蟹池因大量投饵后,水质容易变肥并混浊;加以蟹种因缺乏水生植物作为栖息和蜕壳场所,不利于蟹种栖居、蜕壳和生长。而在蟹种池内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水蕹菜、菱等)和饲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则可以做到蟹稻、蟹和水生蔬菜共生;而蟹鱼混养,河蟹的粪便、残饵肥水,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利用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这不仅促进了水生植物和鱼类生长,而且使池水转清,也有利于蟹种生长。由此同时,水生植物既可以为蟹种提供新鲜适口的植物性饵料,又为蟹种的提供了栖居、蜕壳的良好环境,河蟹就不会逃逸。它们互利共存,形成一个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渔谚有:”蟹多少,看水草”形象化地说明蟹种池种植水生植物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养殖技术案例

南京高淳的史老板反映,自己的池塘的水质清瘦,河蟹吃食不佳,但未出现河蟹死亡。池塘面积为18亩,其中坂田12亩,水深25厘米,槽沟6亩,水深1米,是一个河蟹精养塘,水源情况好,近期用过一些肥水产品。

通过到现场进行调查,发现水质清澈见底,青泥苔丛生。我们取水样回门诊进行检测,通过镜检发现水中几乎没有任何藻类,水的PH值为8.7,氨氮0.1,亚硝酸盐和硫化氢正常。初步断定,近期施肥后,水中的营养失衡,造成青泥苔过度繁殖,消耗水体营养,使水质过瘦;同时消耗水体及底泥的养分,使水草长不起来。青泥苔藻丝附着在河蟹体表及鳃部,影响虾蟹的摄食、呼吸等活动。

建议处理方案:1.用三瓶藻虫灵伴沙泼洒到青泥苔过多的地方,同时向池中泼洒粒粒氧。

2.当青泥苔,被杀死上浮到水面后,及时将其捞出,引入其他池塘的好水,同时使用双效氨基酸营养母液进行肥水。

注意事项:使用藻虫灵时要注意,一定要在天气晴朗时使用,同时要泼洒粒粒氧,泼洒粒粒氧不但可以解决池底的低氧环境,同时可以放出气泡加速青泥苔上浮。

由于此案例的池塘中基本上没有藻类,我们一定要从其他池中引入藻源,同时泼洒双效氨基酸营养母液,使藻类快速繁殖起来,抑制青泥苔的繁殖。双效氨基酸营养母液的PH小于7,可以缓解池塘水质的PH偏高,同时氨基酸肥含有大量苏氨酸,可有效的消除水质变化所产生的应激反应,提高河蟹的免疫力。

Main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