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电台FM92.0和FM《福斯特养殖技术讲座》 第三期

第一部分:小故事

为什么螃蟹要横着走?  

a 地磁场说

螃蟹是依靠地磁场来判断方向的。在地球形成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地磁南北极已发生多次倒转。地磁极的倒转使许多生物无所适从,甚至造成灭绝。螃蟹是一种古老的回游性动物,它的内耳有定向小磁体,对地磁非常敏感。由于地磁场的倒转,使螃蟹体内的小磁体失去了原来的定向作用。为了使自己在地磁场倒转中生存下来,螃蟹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干脆不前进,也不后退,而是横着走。

b 生物学角度

螃蟹的头部和胸部在外表上无法区分,因而就叫头胸部。这种动物的十足脚就长在身体两侧。第一对螯足,既是掘洞的工具,又是防御和进攻的武器。其余四对是用来步行的,叫做步足。每只脚都由七节组成,关节只能上下活动。大多数蟹头胸部的宽度大于长度,因而爬行时只能一侧步足弯曲,用足尖抓住地面,另一侧步足向外伸展,当足尖够到远处地面时便开始收缩,而原先弯曲的一侧步足马上伸直了,把身体推向相反的一侧。由于这几对步足的长度是不同的,螃蟹实际上是向侧前方运动的。然而,也不是所有的螃蟹都只能横行。比如,成群生活在沙滩上的长腕和尚蟹就可以向前奔走。生活在海藻丛中的许多蜘蛛蟹,还能在海藻上垂直攀爬。

螃蟹为什么横行的答案,似乎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解决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启示。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会遇到很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而适应这些变化的最佳途径就是调整自己。否则,只能像那些不适应地磁极倒转的生物,造成“灭绝”的悲剧。其实,对待生活的困扰,不前进,不后退,而是横着走,或许别有一番天地。或许别人讥讽螃蟹走路的姿势难看,但谁也不能否认螃蟹横着走速度会更快。

第二部分:问答

  1. 养蟹池清塘采用哪些药物?如何进行药物清塘?
    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茶粕、漂白粉、漂白精、三氯异氰酸等。
    (1)生石灰清塘生石灰(CaO)遇水就会生成强碱性的氢氧化钙[Ca(OH)2],使池水pH(酸碱度)急剧上升到11~12,因此可杀灭野杂鱼类、敌害生物和各种病原体。使用生石灰清塘有两种方法:
    ①干法清塘池中积水5~l0厘米。在塘底挖若干个小坑,将生石灰分别放入小坑中加水融化,不待冷却即向池中均匀泼洒。生石灰用量一般每亩为60~75公斤,淤泥较少的池塘用50~60公斤。清塘后第二天须用铁耙耙动塘泥,使石灰浆与淤泥充分混合。
    ②带水清塘 即池水不排出,将融化好的生石灰浆全池泼洒。每亩平均水深1米用125~150公斤生石灰。由于带水清塘生石灰用量多,泼洒麻烦,此法在生产上较少采用。生石灰清塘的技术关键是所用的石灰必须是块灰,只有块灰才是氧化钙(CaO),才叫生石灰;而粉灰是生石灰潮解后,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碳酸钙(CaCO3),称为熟石灰,不能作为清塘药物。
    (2)茶粕清塘 茶粕是油茶的种子经榨油后所剩余的渣滓压成的圆饼状。使用方法:将茶粕敲成小块,用水浸泡,在水温25℃左右浸泡一昼夜即可使用。施用时再加水,均匀泼洒于全池。每亩池塘水深20厘米用量为13公斤,水深1米用35~45公斤。上述用量可视塘内野杂鱼的种类而增减。对不能钻泥的鱼类,用量可少些,反之则多些。
    (3)漂白粉、漂白精、三氯异氰尿酸清塘。它们都遇水分解,释放出次氯酸,次氯酸立刻释放初生态氧,它有强烈的杀菌和杀灭敌害生物的作用。漂白粉通常含有效氯30%左右(这是指具有消毒能力的氯占总量的百分比),漂白精是纯次氯酸,含有效氯60% 70%,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5% 90%。
    使用方法:先计算池水体积,漂白粉每立方米水体用20克,即百万分之二十(20ppm),漂白精用量为漂白粉的1/2,而三氯异氰尿酸用量则为漂门粉用量的1/3。将它们加水溶解后,立即全池泼洒。漂白粉清塘的技术关键是务必防止其吸水潮解。漂白粉一经潮解,共有效氯含量大大下降,影响清塘效果。而漂白精性质较稳定,三氯异氰尿酸的性质最稳定,如敞开存放半年,其有效氯的损失也不到10%。
    用上述药物清塘,一般需经7~10天,药性消失,方可放养蟹苗。漂白粉类的药物其药性消失较快,通常清塘5天后即可放养蟹苗。
    上述几种清塘药物,各有利弊。茶粕能杀灭鱼类、水生昆虫、蛙卵、蝌蚪、螺蛳、蚂蝗等;生石灰、漂白粉、漂白精和三氯异氰尿酸除杀灭上述敌害生物外,还能杀灭水草、丝状藻类、寄生虫和致病菌等,其清除敌害的作用迅速而彻底。生石灰还能保持水中pH稳定,释放出被淤泥吸附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改善水质。必须强调指出,盐碱地鱼池,池水碱性大,pH较高,因此不宜再选碱性强的生石灰用作清塘药物,而应当选用漂白粉类的药物。此外茶粕对鱼类血液有强烈的破坏作用,而蟹、虾等甲壳类对茶粕毒素的敏感度比鱼类低50倍。因此通常用茶粕清塘,其药物的剂量只能杀灭鱼类等动物,而对虾蟹类则不起作用,故茶粕清塘有蟹虾越清越多之说。
  2. 为什么蟹苗在下塘前必须暂养饱食后下塘?
    人工育苗或天然蟹苗均需经过淡水淡化后才能销售。但沿海淡水都带一些盐度(2‰~4‰),属氯化水(含氯量高),而且其钙、镁离子含量高,而内河淡水,通常盐度在0.5‰以下,钙、镁离子含量低,属碳酸水(碳酸盐高)或硫酸水(硫酸盐高)。由此可见,沿海淡水与内河淡水水质上的差异很大。因此蟹苗要适应这种差异,必须通过有机体渗透压的调节来适应新的环境,这就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需要在良好的水质、充足的适口饵料条件下进行调节。如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大批死亡。生产实践证明,蟹苗在下塘1~5天中最容易死亡。而蟹苗下塘前,先暂养在网箱内,其水质条件好,在网箱内投入水蚤,饵料相对密度大,蟹苗捕食水蚤的机率大大提高。蟹苗饱食后,其调节渗透压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以及捕食能力均有明显提高。此外蟹苗摄食生物药饵后,还可以提高其抗病能力。因此,蟹苗下塘前必须经过暂养,饱食下塘,才能提高其成活率。
  3. 为什么蟹苗必须在水蚤高峰期下塘?
    (上一个问题说的是水质对蟹苗下塘的影响)除水质外,初下塘的蟹苗死亡的第二个原因是缺乏鲜活、高质量的适口天然饵料。人工饵料分布不均匀,易散失并污染水质,往往不易配制成全价饵料,适口性差,造成吃食不均匀,蟹苗生长发育快慢不一,变态不同步,这就容易产生自相残杀,严重影响成活率。而水蚤乃小型浮游甲壳类,在池塘内分布均匀,不污染水质,营养价值高,属全价活饵料,其游动速度慢,蟹苗容易捕食,是蟹苗的最佳适口饵料。
    对同一批蟹苗,采用同一密度、同样的水质、不同饵料试验表明,以活水蚤组成活率最高,动植物混合饵料组其次,鱼粉组再次,大麦组仔蟹成活率比虾皮干高。
    33. 为什么需要有蟹种培育这一阶段?
    蟹种培育是指Ⅲ期仔蟹培育到年底或来年春天。这一阶段又称幼蟹阶段,在生产上称为一龄蟹种培育,相当于鱼种由夏花养成冬花或春花。幼蟹一般的出塘规格为5~20克/只,即50~200只/公斤。
    在这一阶段,幼蟹蜕壳次数多(约为5次),个体生长快,Ⅲ期仔蟹体重为50毫克/只,蜕5次壳后,体重可达10克左有,增长了200倍。说明这一阶段新陈代谢水平高,需要充足的饵料。但幼蟹个体小,逃避敌害生物能力还较低,而且群体间个体生长差异十分显著。在自然条件下,同样月龄的幼蟹个体可相差几十倍。它们往往因缺乏食物而自相残食,特别在幼蟹蜕壳后,极易被未蜕壳的幼蟹残杀,致使成活率大大下降。如直接将它们放入成蟹池,当年又无法上市,更易被成蟹残食。为提高其成活率,需要用专门的池塘,根据幼蟹的生物学特点,提供其生长、蜕壳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和饵料,培养成规格整齐、大小合适、成活率高的一龄蟹种。
  4. 什么叫懒蟹?为什么会形成懒蟹?
    所谓懒蟹就是幼蟹养到年底,有些河蟹个体极小。它们往往栖居在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和觅食,体色深黑,甲壳硬,生长缓慢,称为懒蟹,又称”僵蟹”、”石蟹”。

问:形成懒蟹的主要原因是:
(1)池中缺少附着物(水葫芦、水花生、聚草等)。如水中溶氧经常不足或水质污染,河蟹就离水在岸边挖洞栖息,时间一长就适应沿岸洞穴生活,懒得下水觅食,故个体生长很慢。
(2)水位变动大,有些水体像潮水河,水位忽高忽低,河蟹就容易在”潮间带”挖洞穴居,懒于出来活动,形成懒蟹。
(3)投饵不均匀。一部分河蟹因投饵不匀而吃不到足够的饵料,只能摄食洞穴附近泥土中的腐殖质,维持生命,其个体生长缓慢。
由此可见,产生懒蟹的技术关键是尽量减少幼蟹穴居的数量,使幼蟹在池内过隐居生活

  1. 什么叫小绿蟹?小绿蟹能否作为蟹种继续饲养?
    所谓小绿蟹就是当年的。一龄幼蟹个体10~35克(每公斤30~100只)就达到性成熟,其形态特征和内部构造和绿蟹相似。如将小绿蟹放入池塘中,它们几乎不出现挖穴现象,也几乎不爬入水中,而是经常在堤埂上的防逃墙基部来回爬动,显得烦燥不安,在一些咸淡水水体中还会出现交配行为。
    在长江流域,正常河蟹性腺第二年秋末冬初达到性成熟,于第三年春天开始络逐死亡。一般雌蟹寿命为24个月,雄蟹寿命为22个月。而小绿蟹当年秋末冬初达到性成熟,到春天3~5月即络逐死亡,雌蟹寿命仅12个月左右,雄蟹寿命仅10个月左右。因此,小绿蟹不能作为蟹种继续饲养。
  2. 为什么会形成小绿蟹?
    根据调查,产生小绿蟹的主要原因是:
    (1)有效积温过高有效积温高,致使鱼类、爬行类、鸟类性早熟,这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已被证实。同样将河蟹蟹苗运到珠江流域水体中放流,则它们当年就达性成熟(一般规格为60克左右),参加降河产卵。而将河蟹蟹苗运到北方辽河流域水体中放流,则它们到第三年才达性成熟。可见,有效积温高低影响河蟹的性腺发育。
    目前幼蟹培育大多在池塘中进行,蟹种池水面小而浅,在长江流域其夏季水温高达33~35℃,而一般大水面(如湖泊、江河)水温不超过30℃、,由于生长期水温高,其新陈代谢水平高,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当肝脏贮存养分过多时,便向性腺转化,促使性腺快速发育,形成性早熟。
    此外,近年来河蟹人工繁殖季节过早,4月初或4月底就可获得蟹苗(这些蟹苗必须用塑料大棚保温才能正常生活,否则在自然条件下因遇低温极易死亡),它们的生长期比自然蟹苗早1个半月至2个月,其当年的有效积温也相对增加,如培育时处理不当,也容易产生小绿蟹。
    (2)营养过剩河蟹的性腺重量与肝脏重量成反比。在黄蟹阶段性腺小,肝脏重,肝脏约为卵巢重的20~30倍。当绿蟹阶段进入生殖洄游时,性腺发育迅速,卵巢逐渐接近肝脏重量。当进入交配产卵阶段,卵巢重量已明显超过肝脏。在江河湖泊中生长的河蟹蟹种,其胃内的食物组成主要以植物性饵料为主,饵料质量差,故生长较慢,肝脏体积小,性腺发育处于停滞状态。而人工培育的池塘蟹种,投饵数量多,质量好,其胃内的食物组成以动物性饵料、精饲料为主,有些单位还添加促长剂、蜕壳素,促进其生长蜕壳。这就使蟹种肝脏体积迅速增大,并加速向性腺转化,以贮存多余的营养物质。于是便出现生长快、个体大的蟹种性腺早熟现象。
    (3)环境条件差从目前的调查分析,盐度对产生小绿蟹的影响很大。比如上海崇明县,其长江北支沿岸的池塘水体的盐度(一般为1‰~3‰)比长江南支(主航道)沿岸池塘(纯淡水)高,其东部养殖单位的池水(靠近海)比西部养殖单位的盐度高,因此其小绿蟹的出现频率也是长江北支沿岸的池塘比南支多,东部养殖单位的池塘比西部多。
  3. 如何防止产生小绿蟹?
    针对小绿蟹形成的原因,采取以下对策:
    (1)防止有效积温过高,应采取:
    ①不必过早培育孵苗。人工繁殖蟹苗放养时间应尽量接近天然蟹苗,最早不要早于5月份。
    ②增加蟹种池水深,在夏秋季节,蟹种池水深要保持1.2~1.5米,以防止水温过高。
    ③蟹种池内种植水生经济植物,如茭白、水稻、水蕹菜、菱等,池埂上种植瓜果,以降低池塘水温。
    (2)防止营养过剩,可采取:
    ①加大仔蟹的放养密度。将Ⅲ期仔蟹的放养密度由原来l万~2万只/亩增加到5万~8万只/亩。
    ②前促后控。在幼蟹饲养前期,可投喂一些动物性饵料和精饲料,以防止产生懒蟹,中期、后期则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如发现饲养中期幼蟹生长太快,则应少投、甚至不投精饲料,幼蟹以池内种植的水生植物为食。
    ③控制加水次数。经常换水、注水可促进幼蟹的生长和蜕壳。因此饲养期间不必经常换水、加水(以池塘内种植大量水生植物为前提),一般每半个月加一次水即可。
    (3)环境条件差、盐度高,可采取:
    ①引淡水、排咸水,改善池塘水质。
    ②改变蟹种经营方式。盐碱地池塘以饲养Ⅲ期仔蟹出售为主,培育一龄蟹种为辅。

 

 

第三部分 案例分析

南京高淳的李老板反映,自己的池塘的水体发混、发白,使用了很多的肥水产品但池水就是肥不起来,河蟹吃食不佳,还经常上岸。李老板的池塘面积为25亩,其中坂田18亩,水深20米,槽沟7亩,水深1米,是一个河蟹精养塘,水源情况好,近期一直使用肥水产品。

我公司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水中有大量的枝角类,取水样回门诊进行进一步检测,塘水的PH值为8.7,氨氮0.2,亚硝酸盐0.13,硫化氢正常。通过镜鉴发现水中有少量的绿藻、裸藻和硅藻。初步断定,水中枝角类过多,不但吃掉了藻类使水肥不起来,同时消耗水中的氧气,是水体缺氧。

建议处理方案:1.使用2瓶混杀灵沿池塘边四周泼洒,特别是枝角类密集的地方多用,同时向池中泼洒粒粒氧。

2.第二天使用双效氨基酸肥水母液进行肥水,同时使用水体解毒灵进行水质调节。

3.定期使用氧化底安进行改底,氧化池底的还原性物质,提高池底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过几天后对李老板的池塘进行检查,水中枝角类明显减少,水质嫩绿清爽,水中的亚硝酸呀降至0.005。

注意事项:使用混杀灵用于虾蟹幼苗时要注意使用剂量,一般情况下建议晴天上午泼洒池塘的下风头处,控制枝角类的数量即可。鲫鱼对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比较敏感,内服时拌料不匀或外泼时局部浓度过高都会造成鲫鱼出现死亡情况,故使用过程中要引起注意。

Main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