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电台FM92.0和FM《福斯特养殖技术讲座》 第八期

第一部分:小故事

 

吃大闸蟹常识

据本草纲目记载:螃蟹具有舒筋益气、理胃消食、通经络、散诸热、散淤血之功效。蟹肉味咸性寒,有清热、化淤、滋阴之功,可治疗跌打损伤、过敏性皮炎。蟹壳煅灰,调以蜂蜜,外敷可治黄蜂蜇伤或其他无名肿毒。同时,蟹肉又是天然滋补品,经常食用可以补充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但是,食蟹也有禁忌,否则适得其反。

一、食蟹五忌
1. 忌食死蟹。河蟹死后蟹体内的细菌会迅速繁殖并扩散到蟹肉中,使食者呕吐、腹痛、腹泻。
2. 忌食生蟹。活蟹体内的肺吸虫幼虫囊蚴感染率很高,达到71%。肺吸虫寄生在人体肺里,刺激或破坏肺组织,会引起  发烧、咳嗽、咯血;若侵入脑部,则可引起瘫痪。
3. 忌食隔夜蟹。螃蟹为含组胺酸较多的食物,隔夜的剩蟹中组胺酸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分解为组胺,回锅加热  虽可杀灭病源微生物,却不能破坏毒素,从而导致组胺中毒。因此,蟹最好现蒸现吃,一般不要超过4小时。
4. 忌食四部位。蟹的体表、鳃部和胃肠道沾满了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因此,吃时必须除尽蟹鳃、蟹肠、蟹心(俗称六角板)、蟹胃(即三角形的骨质小包,内有泥沙)。

二、忌同食食物
1. 与茶水同食。吃蟹时和吃蟹后1小时内忌饮茶水。一是因为茶水会冲淡胃液,不利于蟹的消化,二是因为茶中的鞣酸  会使蟹肉中的蛋白质凝固。两种原因均不利于蟹的消化吸收,还可能引起腹痛、腹泻。
2. 与柿子同食。秋季蟹肥之时正是柿熟时,但二者不能混吃。因为柿子中的鞣酸等成分会使蟹肉蛋白凝固,凝固物质  长时间留在肠道内会发酵腐败,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反应。蟹、柿均为寒性,同食寒重则损伤脾胃。蟹最好也不要  与葡萄、石榴、山楂、梨、苹果等同食。
3. 与花生同食。花生脂肪含量高达45%,油腻之物与蟹同食,易致腹泻。
4. 与泥鳅同食。泥鳅其性温,而蟹其性冷,二者同食不利于健康。
5. 与香瓜同食。香瓜即甜瓜,性味甘寒而滑利,能除热通便。与蟹同食,有损肠胃,易致腹泻。
6. 与冷饮同食。冰水、冰激凌等属寒凉之物,使肠胃温度降低。与蟹同食,易致腹泻。

第二部分:问答

  1. 成蟹配合饲料配方有哪几种?
    现将各地较成功的试验配方介绍如下:
    配方I:鱼粉21%、豆饼粉16%、菜饼粉15%、玉米粉16%、麸皮l8%、甘薯粉10%、植物油3%、无机盐添加剂1 %。在饲料总量中添加0.1 %的蜕壳素。该配方含粗蛋白30%左右。
    配方Ⅱ:蚕蛹粉20%、大麦粉20%、菜饼粉30%、稻草粉8%、甘薯粉20%、骨粉2%。在饲料总量中添加0.1%的蜕壳素。该配方含粗蛋白27%左右。
    配方Ⅲ:进口鱼粉20%、发酵血粉15%、豆饼粉22%、棉仁饼粉15%、小麦麸11%、玉米粉9.8%、骨粉3%、复合维生素0.1%、矿物添加剂2%、蜕壳素0.1%。在饲料总量中添加1.5%的田菁粉作为粘合剂。该配方含粗蛋白37%左右。
  2. 成蟹池如何做到合理投饵?
    成蟹池的投饵应遵循”四定”原则:
    ①定质饵料要求新鲜、适口、蟹喜食、营养价值高。植物性饵料要求无根、无泥、无黄叶,动物性饵料要新鲜。不投腐烂变质饵料,不投粉状饲料,应投小块状或煮熟的麦粒、黄豆、玉米等,配合饲料必须轧制成颗粒状,在水中能成型6小时。投喂饵料切忌固定一种,应经常更换。
    ②定量 以天然饵料和商品饵料混合投喂,商品饵料分配百分比见表13。 一般采用动植物混杂饲料投喂,其饵料系数为6~8,采用配合饲料投喂,其饵料系数为3左右。
    ③定时 河蟹白天常隐蔽在阴暗地方,黄昏、夜间才出来觅食。因此投喂时间应在傍晚,水温10℃左右,每星期投喂2次;水温15℃左右,每隔一天投喂一次;水温20℃以上,每天投喂一次。
    ④定位饵料应投在投饵区内。刚开始时大部分投在岸边浅水处,以后则大部分投在水面上的池坡处,饵料需均匀投放,投饵面应尽量扩大到整条池坡。
    每日具体的投饵数量可根据”四看”确定:
    ①看季节2~3月份,天气较冷,河蟹摄食量少,可用少量鲜活饵料(小杂鱼虾或鱼糜加麦粉轧成颗粒饵料)开食。清明以后,水温逐渐升高,可投喂商品饲料,并增投嫩水草和陆草、菜叶等。小满到白露,河蟹摄食量大,可大量投喂植物性饵料,搭配少量动物性饵料。白露以后,河蟹逐步趋于性成熟,应加大动物性饵料的数量,以利体内脂肪的积累和性腺发育。
    ②看水质水质清新,可大量投饵;水质肥,浮游植物数量多,应控制投饵数量。
    ③看天气晴天水温高,应多投;阴天、阴雨天,气压低,应少投。
    ④看河蟹吃食情况每天早晨巡塘,检查其吃食情况。如投饵后,食场上的饵料很快吃完,可适当增加投饵量,反之则少投。
    表l3 成蟹池商品饵料分配百分比
    月 份 2 3 4 5 6 7 8 9 10 11 小 计
    日投饵量占河蟹总重量(%) 2.2 2.3 3.6 3.6 5.8 7 5.4 4.3 1.2 0.8
    月投饵分配比例(%) 3.2 3.2 6.4 6.4 12.7 19.1 19.1 19.1 6.4 6.4 100
  3. 如何控制成蟹池的水质?
    二龄河蟹喜欢在淡水(盐度在0.5‰以下)、微碱性(pH7.5~8.5)、氨氮低(总氨氮为0.2~0.5毫克/升)的水中生活。大量投饵后,水质易肥,除了种植水草外,经常换水,并保持一定的水位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在冬季和7~9月份,池水平均水深应保持最高水位(1.3~1.4米);4~6月和10~11月,水深以1~1.2米为好。春秋两季一般每7~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体的1/7~1/10;夏季每3~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1/3~1/5。换水时,水温不宜超过5℃,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池塘总水体的1/2。遇到下列情况,应及时冲水和换水:
    (1)河蟹摄食量明显减少,白天河蟹上岸不下水,表明池水恶化,应立即冲水。
    (2)连续阴雨、闷热,有机物耗氧量大,水中溶氧少,要勤冲水、换水。
    (3)久晴未雨,加水困难,可泼洒生石灰水,每亩15公斤,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在河蟹主要生长季节通常每10天到半个月泼一次。
  4. 如何使用EM(有益微生物菌群)调节蟹池水质?
    EM原露是由80多种有益微生物组成的活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上既可用作水质净化、改良剂,保持水质稳定,又可作为饵料拌合剂,增强养殖品种的免疫力,促进养殖品种的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效益。另一方面,使用EM原露还可有效减少有害生态的药物的使用量,减少有害药物在水产品中的残留,实施生态养殖,生产无公害水产品。
    其使用方法是在池塘清淤后,每池用EM原露1kg(配用红糖1kg),稀释100倍,均匀喷洒在池底、池壁。池塘进水后,施EM原露每池1kg,其后每隔六日向培育池中投EM原露每池0.5kg。整个幼蟹培育期不用任何水质消毒剂,不用换水或仅少量换加水即可。换水和加水时,按4ppm用量补施EM原露。拌饵投喂,按每日投饵料量的0.5%使用EM原露喷洒拌台(每日约60mL)后投入幼蟹培育池。
  5. 为什么说河蟹每一次蜕壳就是过一次难关?
    河蟹只有蜕壳才能长大,河蟹也只有在适宜的蜕壳环境中才能正常顺利蜕壳。它们要求浅水、弱光、安静、水质清新的环境和营养全面的优质适口饵料。如果不能满足上述生态要求,河蟹就不易蜕壳或造成蜕壳不遂而死亡。
    河蟹蜕壳后,机体组织需要吸水膨涨,此时其身体柔软无力,俗称软壳蟹,需要在原地休息1小时左右,才能爬动,钻入隐蔽处或洞穴中,故此时极易受同类或其它敌害生物的侵袭。因此,每一次蜕壳,对河蟹来说都是一次生存难关。特别是每一次蜕壳后的1小时,是其生命过程中最脆弱的1小时,在这段时间内,河蟹完全丧失抵御敌害和回避不良环境的能力。人工养殖时,促进河蟹同步蜕壳和保护软壳蟹是提高河蟹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之一。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

河蟹步足无力大量死亡一例

安徽省当涂县湖阳乡赵村李老板养殖河蟹,面积11亩,回型塘,四周开沟,中间为坂田。沟面积4亩,水深1.4米;坂田面积7亩,水深0.8米;放苗500只/亩,规格70~90只/500g。沿沟四周种植轮叶黑藻、伊乐藻;坂田上种植轮叶黑藻、扁担草。进入8月以来一直高温(水温28℃以上),8月13日之前(第四次壳已蜕完)河蟹基本无伤亡,前四次壳未发现异常河蟹,水质指标经数次检测无异常,曾加少量新鲜水。
8月13日,发现死蟹3只,拿到福斯特水产药店药店检测,体表无损伤,肝脏,鳃丝均完好,肠道无料。
8月14日,死亡6只,症状同13日,放抓虾地笼未抓到河蟹。
8月15日,死亡11只,症状同13日。发现河蟹第五次蜕壳。
8月16日,死亡18只,症状同13日。
8月17日,死亡21只,早上在坂田上轮叶黑藻上发现两只公蟹,口吐白沫,步足无力,但并无抱脚现象。
8月18日,死亡33只。
8月19日,死亡36只,停料,放抓虾地笼未抓到河蟹。8月20日,死亡46只,停料。
8月21日~8月25日,死亡50左右,21号以后喂少量冰鱼、玉米、小麦。
8月26日,以后温度逐渐降低,河蟹死亡也逐渐减少。
8月30日,死亡在10只左右,水温低于23℃,到9月4日无太大变化。期间死亡的河蟹规格较大,公2两以上,母1.5两以上,均未开始第五次蜕壳。“强效底净”、“粒粒氧”、“解毒110”均用三次,其他药品未曾用过,未曾加水和排水。
9月5日,以后天气闷热,水稳回升达到25℃,河蟹死亡开始增加,9月8日死亡达到40只左右。
9月11日,死亡20只,发现一只已蜕完五次壳的无力河蟹,平放后无法正常翻身(见下图)。

分析:1、湖阳地区近2年河蟹多发一种“抱脚”症状的病,死亡量较大。河蟹死亡之前大都表现为步足无力,步足抱于胸前,平放无法正常翻身,步足肌肉萎缩,检查内脏一开始并无明显症状,此症状河蟹一般发现于七月底,第四次蜕壳之后,尤其在装草虾的地笼中首先发现无力的河蟹,随后河蟹死亡迅速增多,不易控制。
2、此池塘去年发生“抱脚”症状,发病较早,7月底地笼抓到无力河蟹,随后死亡不断增加,回捕率不到一成,伤亡惨重。今年死亡河蟹有步足无力,但无步足抱于胸前,无步足肌肉萎缩,并且地笼中抓不到无力河蟹,检查内脏一开始并无明显症状,死亡高峰期伴随肝脏发白,鳃丝发黑,从死亡规律来看,怀疑为病毒感染为主,体质、耐低氧能力下降,并且在水温23℃以上病原致病力强,但具体病因有待证实。

3、经调查有塘在出现“抱脚”病以后,第二年又出现,且死亡量较大。此池塘因去年发过“抓脚”症状,今年发病是否和去年有关,无从查证。据塘主讲,去年清塘用强氯精100斤,后用生石灰1吨,剂量大于其他塘,湖阳地区大多先晒塘半个月左右,后进水只用生石灰100/亩左右清塘。今年8月初此塘周围有一塘水草被河蟹夹光,后水质恶化严重,河蟹死亡也比较大,并且经常排水进水。恰巧本塘在8月13日之前进过水,也不排除是加水后感染所致,但周围其他塘在8月高温期也多次加水,并无此症状发生。

4、高温期河蟹发病较多,在改善环境,提高水体稳定性,加强河蟹营养,提高河蟹自身抗应激和耐低氧的同时,减少发病的外部诱因也很重要。诱因包括,大量加水、杀虫消毒、大量泼洒生石灰或漂白粉等。

Main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