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电台FM92.0和FM《福斯特养殖技术讲座》 第九期

第一部分:小故事

有趣的螃蟹 

螃蟹大多横行,因而被人们称为“横行介士”,这在动物类群中是独一无二的。螃蟹的头胸部两侧具有五对胸足,除第一对为螫足外,其余四对为步足。由于步足的关节只能左右移动,所以只得靠一侧步足侧向推进,另一侧步足趴地而横行了。此外,由于同侧几对步足前长后短,遇到障碍物时也只能拐弯绕过去,往往一个劲地沿着障碍向着一个方向爬。

潮间带和沿海滩涂是螃蟹栖息的主要场所,通常都有几十种生存,在我国沿海滩涂主要有绒毛近方蟹、中华近方蟹和招潮蟹等。它们都喜欢躲在石块下或在泥沙滩上掘穴而居,其洞穴遍布滩涂,在一平方米的面积内就有2~3个。洞穴深浅不一,但一般每穴往往具备2个洞口。螃蟹冬季深藏在洞穴的最底部进行冬眠,直到春暖大地之时,它们再度爬出洞穴,准备繁殖后代。螃蟹行动迅速,每天的活动高峰期在天刚刚发黑的黄昏时候,这时几乎所有的个体都倾穴而出,遍布道路、河边,密密麻麻,远远看去,蔚为壮观。它们具有较薄的外骨骼和大大的眼睛,总是警惕地向四周张望,尽快躲避猎物。有一种生活在开阔沙岸高潮线以上的痕掌沙蟹,它的螫足左右不对称,螫掌上有细刻纹,称为发声隆脊。在遇到危险时,便会以1-1.6米/秒的极快速度,马上全部钻进洞穴,消失得无影无踪。还有一种小沙蟹,受惊时则立即停俯于沙上,靠和沙相似的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虽然有许多螃蟹也能游泳,但真正具有游泳能力的螃蟹是蝤蛑或梭子蟹类,如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其游泳力来自最后一对步足,该足至少有两节扁平如桨。

螃蟹一般都以腐殖质和低等小动物为食,是海滩上的“清洁工”。我国晋朝葛洪所著的《抱朴子·登涉》就有:”无肠公子者,蟹也”的记载,认为螃蟹身体宽而扁,腹部退化卷折于头胸部之腹面,肠道较短,是喜食动物尸体和粪便的,如果没有螃蟹不停地大撕大嚼的话,美丽的海滨就将充满动物的陈尸腐臭了。有些螃蟹的取食方式和食性也十分有趣,例如有一种身体柔弱、眼睛退化的豆蟹,通常呈红色的圆球状隐藏在贻贝或牡蛎的贝壳中,分享着它们所滤得的食物。还有一种巨型蜘蛛蟹,叫做凯氏长手蟹或日本巨蟹,成体宽30厘米,大鳌最大跨距可达3米多,生活于日本东南3000多米的深海水域中,繁殖期才来到浅水区。它不仅会攻击落水的人,而且还会悄无声息地把小船上的人钳人水中,因此被称为“杀人蟹”。

螃蟹也是生活在沿海地带的丹顶鹤等鹤类越冬期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虽然螃蟹具有坚硬的外壳和强壮的双螯,可以对敌人发动攻击,但丹顶鹤也有一套很好的办法来对付它们。丹顶鹤的视力很好,通常能容易地发现10米开外活动的螃蟹,然后毫不犹豫地迅速冲上去,赶在其未进洞之前叼住它,甩到比较硬的地面上,使其失去了可以逃脱的屏障,表面上仍然挥舞双鳌,张牙舞爪,却已如同砧板上的肉了。只见丹顶鹤就像猫戏老鼠一般,用坚强有力的喙,将蟹足一节节折断,连同身段,一个个吞下。刚才还横行霸道的螃蟹,转眼间就成了丹顶鹤的腹中之物了。

 

 

 

 

第二部分:问答

  1. 如何知道河蟹将要蜕壳?
    在生产上,判断河蟹是否要蜕壳,可采用以下方法:
    (1)检查河蟹体色 蜕壳前河蟹体色深,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步足硬,腹甲水锈(黄褐色)多。而蜕壳后,河蟹体色变淡,腹甲白色,无水锈,步足软。
    (2)看河蟹规格大小(以放养相同规格的蟹种为前提) 蜕壳后壳长比蜕壳前增大20%,而体重比蜕壳前增长了近一倍。在生长检查时,捕出的群体中,如发现了体大、体色淡的河蟹,则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3)看池塘蜕壳区和浅滩处是否有蜕壳后的空蟹壳 如发现有空壳,即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4)检查河蟹吃食情况 河蟹在蜕壳前不吃食。如发现这几天投饵后,饵料的剩余量大大增加,如未检查出蟹苗,则表明河蟹即将蜕壳。
  2. 河蟹在蜕壳期间应注意哪些问题?
    (1)每次蜕壳来临前,不仅要投含有蜕壳素的配合饲料,力求同步蜕壳,而且必须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使动物性饵料比例占投饵总量的1/2以上,保持饵料的喜食和充足,以避免残食软壳蟹。
    (2)发现个别河蟹已蜕壳,可泼洒生石灰水,每亩用生石灰7.5~12.5公斤,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
    (3)蜕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需换水。
    (4)投饵区和蜕壳区必须严格分开,严禁在蜕壳区投放饵料,蜕壳区如水生植物少,应增投水生植物,并保持安静。
    (5)清晨巡塘时,发现软壳蟹,可捡起放入水桶中暂养1~2小时,待河蟹吸水涨足,能自由爬动后,才放回原池。
  3. 如何加强成蟹养殖池的日常管理?
    成蟹池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六查、六勤”:即查河蟹活动是否正常,勤巡塘;查河蟹是否缺氧,勤做清洁卫生工作,改善水质;查蟹池内是否有敌害生物,勤清除敌害;查池内是否有软壳蟹,勤保护软壳蟹;查河蟹是否患病,勤防治蟹病;查成蟹池的防逃设施,勤维修保养。
  4. 成蟹夏季管理要注意哪些问题?
    夏季天气炎热,水温较高,为确保河蟹安全度夏,提高成活率,促进河蟹快速生长,池塘养蟹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1)加强水质管理 在炎热盛夏季节,蟹池表层水温有时可达30℃,对河蟹生长不利,水温22~25℃适宜河蟹生长。水温太高,水质易恶化,造成水体溶氧不足,河蟹纷纷离开水体,爬到池坡,摄食量明显下降,影响生长。夏季应该加深池水,保持在1.5米左右,降低池水温度。5~7天换水1次。水温33~℃以上,2~3天就要换水1次。每次换去池水的l/3,先排出部分池水,再补充新水。水源要清洁卫生,无污无毒。换水时间以傍晚为宜,中午不宜换水,以防热水灼伤蟹体。定期施用生石灰(用量为15千克/667米2),保持pH值7.5~8.5。
    (2)移植水草 夏季蟹池内应移植一些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等漂浮植物,用绳或竹竿拦成一片。成片水草可起到遮阴降温作用,为河蟹提供阴凉的栖息环境。此外,蟹池中应栽种轮叶黑藻、苦草等,以便河蟹摄食和躲避敌害。水草的覆盖面占池面的l/3,对腐烂的水草应立即捞除,以免败坏水质,滋生病菌。
    (3)注重饵料投喂 河蟹属杂食性动物,食性广泛,对动物性饵料(如小杂鱼、小虾、螺蚌肉等)特别喜爱,但动物性饵料比例高会增加养殖成本,还容易使水质恶化。因此夏季适当增加植物性饵料(小麦、马铃薯、山芋、南瓜等)投放到固定食台上。投饵时间在下午17时以后,早上6时以前。投喂量为总体重的50%左右。
    (4)做好”四防”工作 坚持每日早晚巡塘,防逃、防盗、防病、防敌害。夏季雨水多,要特别注意。防止雨水冲垮池埂,造成河蟹外逃。严防敌害生物危害,防止老鼠、水蛇等的侵害,通常采取人力驱赶、工具捕捉、药物毒杀等方法。池塘养蟹密度较高,病害较多,应以防为主。发现河蟹不摄食、不活动、附肢腐烂、体表有污物等患病迹象,迅速施药治疗,减少河蟹死亡,保证河蟹快速生长。
  5. 如何防止河蟹入秋死亡?
    秋季既是河蟹收获季节,又是河蟹极易死亡的季节。其死亡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自然死亡。河蟹性成熟常于每年9~11月,体内渗透压升高,不能适应淡水低渗透压环境,会自然死亡或逃跑。(2)病死。秋季水温变化较大,温差在10℃以上时,河蟹很难适应,易患病死亡。(3)胀死。秋季河蟹常因气压、水温变化食欲改变,易消化不良而死亡。
    针对上述原因,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养殖2年的河蟹要及时起捕上市出售,以免老死。(2)调节水质,控制水温。平时注入新水时,其水温与池水温差不能超过3℃。在水面移栽水葫芦、水花生等覆盖物,面积控制在水面的l/2以内。(3)在饵料中定期添加抗生素和生长素;不喂或少喂植物性饵料,增喂蚯蚓、螺蛳等动物性饵料,水温下降后适当减少投喂量。每20天左右用生石灰对蟹池消毒一次,每亩每次用生石灰20公斤。
  6. 池塘养蟹颤抖病如何防治?
    该病主要是因清塘不彻底,池塘老化,水质不良,以及带病原物的蟹种入池等引起。病蟹摄食明显减少直至拒食,蜕壳困难,爬行缓慢,无反抗逃逸能力,常爬伏在池边浅水处或水草上,脚肢不停地抖动,故称”抖抖病”。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对购进的蟹种严格检疫,并进行药浴消毒。②日常饲养中坚持”四定”投饲,不投变质饲料;在7月~9月高温期,保持池塘水深l米以上,每半月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15克~20克化水全池泼洒1次,每月每立方米水体用磷酸氢钙或磷酸二氢钙l克对水全池泼洒1次,经常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③收集病蟹、死蟹集中挖坑掩埋,患病池不换水,只注水,以免扩大或交叉感染。④每立方米水体用蟹抖停l号0.4克对水全池泼洒,3小时后每立方米水体用蟹水宝10克对水全池泼洒,两者每天各用1次,连用2天。⑤每立方米水体用福尔马林6克~8克对水全池泼洒,隔3天后每立方米水体用优氯净或强氯精0.5克对水全池泼洒,同时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15克化水全池泼洒。⑥每50公斤饲料加入蟹抖停2号400克投喂,连喂5天;或每50公斤饲料加入板蓝根125公斤、病毒灵0.25公斤、维生素0l公斤投喂,连喂3天~5天。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

河蟹“长毛’’的原因及防治

池塘养殖的河蟹在生长过程中,有时在头胸甲和附肢上长出毛状物,此时,河蟹很脏,且行动

迟缓、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螯足不夹人,甚至不能蜕壳,最终死亡。如不及时防治,会造成极大的

经济损失。河蟹“长毛”,主要是河蟹患病所致。河蟹患哪些疾病会出现“长毛”现象呢?“长毛”后

又该如何防治呢?

1 水霉病

水霉菌菌丝呈灰白色棉絮状,可使蟹身上产生毛状物。发病原因:蟹池水质过肥、不清新,注水量少及蟹体受到机械损伤等有关。防治方法:①蟹池用生石灰清塘可减少此病发生,带水清塘每667 m2用生石灰120~150 kg。河蟹苗种入池前用2%~5%的氯化钠溶液药浴8—10 min,杀灭细菌和寄生虫。②蟹种入池操作过程中要尽量仔细,勿使受伤,在以后的生产中避免在水温15℃以下的条件下处理养殖河蟹,以免冻伤或擦伤。③发病时,可用菌毒歼治疗,每667 m 池水中用菌毒歼150ml,化水全池均匀泼洒,连用2~3 d。

2 丝状藻病

丝状藻菌附着在河蟹体表,使河蟹体表着生较长的绿色丝绒毛,其绒毛弯曲无规律。发病原

因与水质过肥、pH值小于7.0、池中长有青苔等有关。防治方法:蟹池每667 m2,水深1 m,用10kg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以提高pH值,并用“藻虫灵”200ml化水全池泼洒,青苔死亡后及时用生物制剂调水改底。

3 固着类纤毛虫病

由聚缩虫、累枝虫等寄生或附着在河蟹的背壳、步足以及鳃上,形成绒毛状。发病原因:由于蟹池水质过肥或长期不换水所致。防治方法:蟹池每667 m2,水深l m,可用200 g“歼虫灵”等杀虫剂对水全池泼洒。

Main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