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电台FM92.0和FM《福斯特养殖技术讲座》 第十期

第一部分:小故事

不管是什么事物,只要历经漫长的岁月,便成为了文化。
螃蟹自然也不例外。
且看唐宋诗篇。杜牧的“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陆游的“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苏栾城的“楚蟹吴柑初著霜,梁园高酒试羔羊”,宋景文的“越蟹丹螯美,吴莼紫蟹肥”,以及梅尧臣的“樽前已夺蟹滋味,当日莼羹枉对人”,字字句句写出了蟹汛时节的无穷韵味。显然诗人们也都是品蟹的专家,一个个均是有感而发。透过这些诗句,我们不妨阖目想想昔日那些繁华的街市,如何高悬着杏黄色的酒幡,如何飘浮着醉人的蟹腥鲜香。
据地方史料记载,到了宋代,吴越地区不仅设立渔户,还设立了蟹户,并且将捕蟹列为征税的类目之一。无疑,当时的捕蟹业已经从渔业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比较重要的行业。
发达的饮食业,促使烹饪技术日臻完善,各种各样的名菜佳肴被创造出来。蟹馔即是其中最吸引人的一种。宋代的人们把海蟹分为十几种,湖蟹的品类就更多了。蟹馔的丰富多彩,同样令人眼花缭乱,馋涎欲滴。持蟹供、尤可饕(tao)、洗手蟹、酒蟹、糖蟹、蟹酿橙、蟹蛑(mao)签、蟹馐(xiu)、蟹蛑馄饨……真是数不胜数。
据说当时内宫为宋高宗准备的蟹酿橙,是最具特色的蟹馔。它选用带着两瓣叶片的大橙子,从顶部剖开,剜去里面的肉瓤,只留少许橙汁,塞满蟹肉蟹黄,加上佐料,盖上橙帽,放在蒸笼里蒸熟。新酒、香橙、黄菊和螃蟹的鲜美交织在一起,金秋的享受尽在其中了。
不过在今天看来,这种美味已不太稀奇,寻常百姓只要有兴致,也完全能享受帝王的待遇。
犹如只有在温润如玉的吴越山水间,才能孕育秀美的蟹文化。吃蟹的风俗,恰恰体现了江南人的性格。豪放的关东大汉,怕是难以忍受那份细巧。如果说苏州狮子林里的“牛吃蟹”是很有趣味的一景,而他们的“牛吃蟹”,却只能是乱嚼一气。
既然拥有了天下第一美食,那就尽情地享用吧!

 

第二部分:问答

 

  1. 河蟹肝坏死如何防治?
    外观病蟹体表污物较多,体色变暗,壳薄壳软;内观肠内无物.肠壁较薄、鳃丝变黑或水肿,肝脏病变,早期呈黄、白点状相间,如散黄鸡蛋,镜检有油滴状分散物,中期颤色变白、呈臭豆腐状,后期腐烂化水,呈透明胶水状。病蟹食欲不振,上岸,严重时绝食,中午都上岸。
    河蟹肝坏死是新发病,目前尚未有特效药,广大渔民普遍采用溴氯海因、二溴海因、二氧化氯、三氯乙氰尿酸盐类消毒杀菌药外泼。内服环丙沙星、甲砜霉素等,据养殖户普遍认为,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对发病早期的池及蟹确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 河蟹黑鳃病如何防治?
    该病主要由水环境恶化而诱发,多发生在成蟹养殖后期。病蟹鳃受感染变为黑色,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俗称叹气病。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池底有淤泥5厘米~10厘米,移栽水草及投放漂浮性水生植物。②勤加注新水,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③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15克~20克化水全池泼洒;连用2次。
  3. 河蟹烂爪(肢)病如何防治?
    烂爪(肢)病的症状:从河蟹步足的爪部开始腐烂,一直烂至步足基部,肢节中无肉,最后断肢,直到死亡。在放养初期发病严重,以后在捕捞中也常见到。
    镜检结果:腐烂部位有大量弧菌、真菌。经查证,我们认为,烂爪的病因是由能分解几丁质(甲壳)的弧菌从河蟹伤口侵入造成,真菌在其后感染。
    预防方法:①扣蟹在运输时,先要扎紧网袋口,后在运输车上垫上水草或泡沫等物,最后要将网袋等装蟹工具稍稍固定;捕捞过程中操作要轻,受伤的蟹要及时妥善处理。②放养前要用菌毒清浸泡5~10分钟,然后放养。③在饲养过程中,高温季节(8月)前后要全池泼洒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防病。④根据饲料投喂状况,决定是否需要拌服脱壳素及蟹用多维,促进河蟹健康生长。
  4. 河蟹聚缩虫病如何防治?
    河蟹聚缩虫病是由于池水过肥,或长期不换水,使聚缩虫大量繁殖并寄生所致。病蟹的关节、步足、背部、额部、附肢及鳃上都附着聚缩虫,体表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严重者常在黎明前死亡。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消毒,经常注、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②每立方米用虾蟹保护剂15克,放塑料桶内,用1%的盐水浸溶,2 小时后,全当泼洒(注意:虾蟹保护剂的毒性与盐度有关,如养蟹池有一定盐度,则每立方米用虾蟹保护剂10克即可)。③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25克~0.6克兑水全池泼洒。④每立方米水中加入新洁尔灭0.5克~l克和高锰酸钾5克~10克配成混合液,充分溶解后浸洗病蟹10分钟~15分钟。
  5. 如何区分河蟹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
    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是河蟹养殖过程中最容易感染的三种疾病。这三种疾病在症状上很相似,即当把河蟹取出水面以后,蟹体表面很不干净,有一层泥浆,粘粘的。因此容易混淆,以致用错药。其实它们在症状、病因和用药上都有区别。
    症状上的区别:病蟹经冲冼后放在清水中即可鉴别,纤毛虫为棕色的或黄绿色的绒毛;水霉病是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菌丝的末端有球状孢子或由孢子联成的黑色菌块;着毛病是较长的绿色丝状、弯曲目无规律的绒毛。
    病因和病原的不同:纤毛虫病属河蟹的寄生虫病,由纤毛虫体寄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放养密度大、水质不清新、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及有纤毛虫蟹种有关;水霉病属河蟹的霉菌病,是由水霉菌的侵入而发病,它的发生与水质过肥、水质不清新、注水量少、蟹体受到外来的机械损伤和敌害的破坏有密切关系;着毛病是藻类在蟹体附着增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水质过肥、水的pH值小于7.5、池中长有青苔等藻类微生物有关。
    用药不同:纤毛虫应用杀虫的药,水霉病应用灭真菌的药,着毛病应用灭藻类的药,三者之间不可通用。治纤毛虫应用硫酸锌,治水霉病应用亚甲基兰,治着毛病可用石灰提高水的pH值或用硫酸铜全池泼洒。在治疗以上三种疾病时,首先必须换水,改变其生态环境。以上药品毒性很强,在使用上要特别小心,要根据池塘中的实际水量用药,药的浓度:硫酸锌为0.3克/米3,亚甲基兰为2~3克/米3,石灰为20~25克/米3,硫酸铜为0.6~0.7克/米3。
  6. 河蟹水肿病如何防治?
    该病是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其腹部受伤感染病菌所致。病蟹腹部、腹肌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匍匐在池边,停止摄食,最后在池边浅水处死亡。防治方法:①蜕壳时,尽量减少对河蟹的惊扰,不使其受伤。②每立方米水体用土霉素0.5克~l克对水全池泼洒。③每公斤河蟹用土霉素或红霉素0.1克~0.2克拌饵投喂,连喂7天。
  7. 河蟹上岸不下水症如何防治?
    在我们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会经常发现仔蟹、幼蟹会爬到池边、网边或水草上,不愿下水的现象,称为”上岸不下水症”,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其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一般不外乎四方面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1)由水质差引起的 在养殖过程中,剩余饲料、动植物尸体、死亡藻类、高密度仔蟹、幼蟹的生理排泄物等有机物质在水中不断积累,会产生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当其超过标准时,抑制蟹的呼吸,从而引起仔蟹、幼蟹不适,不愿下水。改善方法有:适当稀释放养密度,经常适量换水或定期使用改善调节水质的生物制剂如PSB、EM原液和净水剂等。
    (2)由营养不均衡 缺乏必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引起的。在养殖过程中,长期营养不均衡,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致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造成生理性病变。防治方法有:应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也可经常性添加适量脱壳素、多种B族维生素、Vc、叶酸、烟酸、肌醇、氯化胆碱和脂溶性A、D、E、K3等。
    (3)由细菌、病毒感染而引起的 如杆菌类、弧菌类、假单胞菌类,防治方法有:可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3次,内服红霉素、土霉素等抗菌类药物。
    (4)原生动物与寄生虫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引起的。如吸管虫、聚缩虫、累枝虫,病蟹体表、鳃部多伴有细绒毛状物(轻微的镜检才可发现),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呼吸困难且摄食减少,螫足无力,体表与附肢有滑腻感,防治方法有:加强投饵管理,合理放养,保持良好的水质是关键。可择时选用市面上反映较好的甲壳净、纤虫净等药剂连续治疗l~2次,隔日再可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3次,可明显减少由这种缘故引起的上岸。
  8. 蜕壳障碍症如何防治?
    该症因河蟹感染疾病,或缺乏钙质及某些微量元素而引起。病蟹背部发黑,背甲上有明显棕色斑块,背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缝,因无力蜕壳而死亡。防治方法:①检查河蟹是否患其他疾病,对症施药,进行治疗。②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克化水全池泼洒,5天1次,连用三四次。③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贝壳粉和蜕壳素,并增加动物性饲料投喂量。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

近日通过到有关乡镇河蟹养殖塘口进行调查,发现我市部分塘口出现河蟹“水瘪子”病现象(本地养殖户俗称),这种情况有些塘口还比较严重,通过笼捕观察,最高达N3o%以上,给后期养殖带来隐患,且会大大影响河蟹的商品规格、质量及成活率。通过调查与分析,提出以下意见,供养殖户和同行商讨。

、主要症状

河蟹壳软长期不坚硬,难以蜕壳,解剖后发现肝胰脏损坏严重,颜色呈灰白色,腹腔积水,河蟹不吃食、

空肠,有些鳃丝不正常。前期因水温低,往往未出现死亡现象,但一旦出现便难以治愈。后期如因管理不善,会陆续出现死亡,即使不死亡,后期上市也无膘,市场不接受。

二、产生原因

1.蟹种上年培育后期动物性饵料不足,加上养殖户不注意壮膘,经过一冬天后,体质较差。

2.放养前未对池塘使用生石灰清塘处理,加上后期不能及时补充可吸收的钙元素(特别在新开塘中易出现),导致水体中严重缺乏钙离子。

3.前期水温低(特别是今年),早期蟹种营养强化措施跟不上。

4.整个养殖期水质管理不善,水体溶氧不足。

三、预防管理措施

1.上一年成蟹捕捞结束后或新开塘开挖结束后,应及时使用生石灰清塘处理,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

改良土质,提供钙源,有很大好处。

2.精心挑选本地专池培育的优质规格蟹种(以100~200只/千克为最佳),放养前应进行抽样检查,发现蟹

种质量不好的应坚决不能放养(主要检查肝胰脏是否完好),放养时间应掌握在2月底前后,最迟不能超过3月底。

3.早期应对蟹种进行集中强化培育,有条件的应设立暂养池,面积占大池的1/5,一般选用小杂鱼切碎或

蛋白为40%的颗粒饲料,少量多次。待水温上升稳定至18℃再将其放至大塘中进行养殖,对预防“水瘪子”病有一定的效果。这种处理不但增强蟹种体质,恢复蟹种活力,而且也有利于早期水草的种植,同时也能降低蟹种第一次蜕壳的死亡率。

4.整个养殖期应及时补充水体和饲料中钙、磷等元素。建议每隔15~20天全池泼洒饲料级磷酸二氢钙1~1.5千克/亩、微生素C 0.25千克/亩,提高水体中可吸收利用的钙、磷元素,或向饲料中添加饲料级磷酸二氢钙1.5千克/吨、高稳维生素C 1千克/吨,促进河蟹的生长。这样处理也有利于河蟹应对环境的突变,提高抗应激能力。

5.加强水质调控,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河蟹体质恢复。除10~15天定期换水外,建议每隔15~20天使用1次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或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具体用量和方法依据说明。同时有条件的应设置微孔管道增氧设施,提高水体的溶氧量。

6.平时在饲料中应适当添加免疫多糖、虾蟹多维及护肝保肝的中草药,提高河蟹的免疫能力。

Main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