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电台FM92.0和FM《福斯特养殖技术讲座》 第十一期

第一部分:小故事

螃蟹选购须知

螃蟹生活在水中,喜欢吃水中死鱼、死虾等腐败的动物尸体,在螃蟹体内便会感染一定的细菌。尤其是河蟹,大多生长在污浊的河塘,蟹体内外沾又大量的病菌。活螃蟹可以通过体内的新陈代谢将细菌排出体外;螃蟹一旦死亡,他体内的细菌就会大量繁殖,分解蟹肉,有的细菌还产生毒素,若人们吃了这样的螃蟹就会引起食物中毒,常见的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抽搐,甚至休克、昏迷、败血症等。

因此,在选购螃蟹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新鲜,不要买已经死亡的螃蟹,特别是河蟹,而且在使用的时候要煮透煮熟,以杀死螃蟹内外污染的病菌。

除了螃蟹的鲜活之外,选购时还要四看。
一看颜色: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者品质好;
二看个体:个大健壮、厚实、手感沉重的为肥大壮实的好蟹;
三看腹脐,腹部饱满厚重,肚脐向外凸出,轻轻打开腹脐,隐约可见黄色者为佳;
四看蟹腿,蟹腿上蟹毛丛生,腿部坚硬,很难捏动的螃蟹最肥满。

第二部分:问答

  1. 克氏原螯虾在河蟹养殖中有什么危害?如何防治?
    (1)克氏原螯虾对河蟹养殖的危害
    ①带入大量的病原菌,引起河蟹疾病的发生 克氏原螯虾的适应能力强,生存范围很广,经常出入于水质极差,甚至污染严重的水体中,势必会给河蟹池带入大量的病原菌。克氏原螯虾与河蟹同是甲壳动物,极易使河蟹造成很多病的交叉感染。
    ②与河蟹竞争栖息地 每年的4~5月,此时河蟹苗刚放养不久,而克氏原螯虾却已长的较大,占据了有利的栖息地打洞掘穴,给同样具有掘穴生活习性的河蟹苗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据实地观察,该河蟹养殖基地在4~9月份,在河蟹池堤边每平方米有克氏原螯虾的洞穴6~8个,而且所有克氏原螯虾的洞穴位置较河蟹苗的有利得多。这样,河蟹苗遭受鸟类、老鼠袭击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也不利于河蟹苗在水温较低时的防寒保暖,造成河蟹集体上岸外逃。河蟹与河蟹之间为了争夺位置较好的洞穴也相互残杀,降低河蟹的成活率。
    ③与河蟹竞争食物,加大养殖成本 克氏原螯虾与河蟹的食性相同,都是杂食性动物,以各种鲜嫩的水草,水体中的鱼、虾、螺、蚬、蠕虫等都是它们喜爱的饵料,对腐臭的动物尸体尤感兴趣。如果池塘中克氏原螯虾的数量过大,势必会对河蟹形成激烈的饵料竞争,既争食池塘中的天然饵料,又争夺人工投喂的配合饲料。造成河蟹因饵料不足,蜕壳不一致、规格大小悬殊。以每667米2年产克氏原螯虾16千克,克氏原螯虾的饲料系数最低为2.0计算,每667米2需要消耗河蟹饲料32千克,从而大大增加河蟹的养殖成本。
    ④残食蟹苗,降低蟹苗的成活率 河蟹的生长是跳跃式的,通过不断蜕壳来增大个体大小与体重。刚蜕壳与正在蜕壳的河蟹,失去抵抗能力,极易成为克氏原螯虾的口中之食。而且河蟹蜕壳时,一般不在自己原来的洞穴中进行,而是选择其它洞穴或隐蔽场所,因而易误入克氏原螯虾的洞穴中,克氏原螯虾见有外敌侵入,会不顾一切与之拼杀,造成河蟹的断肢,增加蜕壳难度,甚至引起河蟹死亡,从而降低河蟹养殖的成活率。我们在河蟹养殖池的浅水处屡屡发现大量被克氏原螯虾残杀后残留下的软壳蟹尸体。
    ⑤威胁河蟹养殖池堤岸的安全 经过实际测量200多例克氏原螯虾的洞穴,发现克氏原螯虾的洞穴深度一般在40~60厘米,约5%的洞穴深度超过1米,有两处2米宽的池堤完全被克氏原螯虾打通,出现漏水。这类情况在刚建成的养殖池中就如此严重,如果是进行了多年河蟹养殖后对堤岸的威胁就更大。因而,克氏原螯虾的大量出现会严重影响河蟹池的正常蓄水、防洪,容易使河蟹外逃。
    (2)克氏原螯虾的防治措施
    ①池塘彻底清塘消毒 河蟹养殖池应每年干塘清整,一般用生石灰100~150千克/667米2清塘消毒,以清除池塘中的克氏原螯虾、敌害生物、野杂鱼及病原体,尤其是在池堤四周不能留死角。池塘中的淤泥也要翻动,曝晒。
    ②杜绝外来克氏原螯虾苗的进入 在放河蟹苗时,要严格检疫去杂,防治蟹苗带进克氏原螯虾苗。认真清除移栽水草中藏匿的克氏原螯虾苗。并要在河蟹池的进出水口设置50目的过滤筛绢,防止排灌水时虾苗的进入。
    ③人工捕捉克氏原螯虾 在克氏原螯虾泛滥的河蟹池中应加大人工捕捉力度。在闷热、少风的晚上21~24时是克氏原螯虾上岸的高峰,人工极易捕捉到。或用地笼进行诱捕,一般一个地笼每晚可捕捉克氏原螯虾l~2千克。
  2. 养殖池如何防止鼠害?
    池塘养蟹面积小,河蟹密度高,腥味重,极易引来老鼠,造成鼠害。在生产上,鼠害已成活河蟹成蟹阶段的主要敌害生物。老鼠常在河蟹夜间活动期间出来寻食,对河蟹进行突然袭击,也有在河蟹刚蜕壳或蜕壳后数天内抵抗能力低时被老鼠残食。此外老鼠也可在穴居的洞中攻击河蟹。防止鼠害的方法有:
    (1)养蟹池中央的蟹岛(墩)应浸没水中,养蟹池防逃墙内外四周的杂草必须清除干净,以防止老鼠潜伏和栖居。
    (2)夜间在防逃墙外侧投放灭鼠药饵。
    (3)在防逃墙外侧安置灭鼠工具捕杀。
    (4)在防逃墙外侧基部安装”电猫”(一种高压电装置,必须请电工安置,注意安全)杀灭老鼠。
  3. 蟹池为何产生青苔?如何解决?能否用草木灰防治青苔?
    青泥苔是鱼池中常见的丝状绿藻的总称,包括水绵、双星藻和转板藻。这些藻类适宜生长在透明度高的浅水处,一旦遇到适合的生态条件(水温20℃左右)就会大量繁殖。初期藻体颜色为深绿色,呈丝状附于池底,以后渐变黄色悬于水中,衰老时,如旧棉絮浮于水面,轻者,大量藻体青苔附着虾、蟹体表,影响其生长和商品价值,重者,可引起池塘中鱼类缺氧中毒死亡。
    (1)预防措施
    ①在进水前要对养殖池进行彻底消毒。进水后及时施肥,使水体呈现黄绿色,透明度控制在25~35cm,使基础饵料生物尽快繁殖起来,从而控制青苔生长。
    ②在水温较低季节放虾苗时,不宜马上栽种水草作遮荫物,以防带入青泥苔。
    ③每亩套养花白鲢鱼种20~30尾,抑制藻类种群滋生泛滥。
    ④勤换水,不使水中有机物含量过高。
    (2)治疗措施
    ①在青泥苔大量繁殖时,在晴天下午用粗铁丝绑成爪状,再绑在竹竿上,下池捞出池底的青苔,然后根据池水的肥瘦,每亩施用50~100kg的有机肥,水深升至lm左右,一般4~5天青泥苔基本得到根治,池水恢复正常的油绿色。
    ②在下风处撒稻草灰,阻断藻体光合作用。
    ③在藻体聚集处撒生石灰,每平方米100~150g。通过突然改变局部水体的pH值杀灭藻类。
    ④每亩水面水深lm用杀青苔200g与湿润细土拌匀后撒于青苔密集处或用青苔宁每亩水面水深lm用50g兑水(1000~2000倍)后全池泼洒,但注意在用药物治理青苔的同时,为防止由于青泥苔腐败而对虾、蟹造成危害,宜泼洒光合细菌,再增加增氧机开动时间。
  4. 池塘养蟹何时捕捞最合适?
    在长江中下游,池塘养蟹应在10月上旬或中旬开始捕捞,到10月底基本捕完。如捕捞过早,一部分河蟹尚未完成生殖蜕壳变为绿蟹,其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捕捞过晚,出于气候转凉,河蟹因生殖洄游,易越墙逃逸,留池河蟹也穴居越冬,不易捕捉。
    在长江中下游,最晚到9月下旬该地区的河蟹已全部完成生殖蜕壳变为绿蟹,到10月上、中旬蟹壳已变硬,捕捞时不易受伤,加以10月中、下旬后,河蟹开始生殖洄游,绝大部分河蟹均离开洞穴,在水中活动频繁,容易捕捉,特别是夜间更易捕捉,是河蟹捕捞的最适季节。
  5. 在池塘中如何捕捞成蟹?
    养蟹池中的河蟹可采取以下方法捕捉:
    (1)池塘中安置人工蟹穴 此法只需每隔4~6小时将人工蟹穴迅速提起,倒出成蟹后,放回原处即可。所捕出的河蟹不会受伤。此法主要在面积较小的蟹池中采用。
    (2)池塘中安置蟹簖 蟹簖是用竹子编成的竹箔类捕捞工具(近年来不少地区也采用聚乙烯网片组成,捕捞原理相同)。一般在池塘中仅拦截1/2,每天倒二次蟹篓。此法主要在面积较大的蟹池中采用。
    (3)蟹罾 形状与大扳罾相似,但规格很小。一般采用4~5厘米网目的聚乙烯网片缝制成边长50~60厘米的正方形,四角用二根十字交叉的毛竹片,每根弯成弓形,两端与网片对角线的两角相连,在十字交叉处用细绳扎紧,留一段细绳,末端安上环形浮子,浮于水面。作业时,在网兜中间扣上小块鱼肉、螺肉作为诱饵,诱蟹进网取食。捕蟹时,把网沉入水底,每隔半小时至l小时,用带钩竹竿将环形浮子迅速提起,即可捕捉。此法主要用于鱼蟹混养池。
    (4)流水捕捞法 10~11月,成蟹开始生殖洄游,大部分河蟹在水中活动,并有争水顶流的习性,性成熟的河蟹又有顺水爬行的天性。因此,可在进水口进水、出水口放水,并在进、出水口分别安置蟹笼,即可捕捉。
    (5)干池捕捞法 即排水干池,河蟹均汇集于排水口前的池漕(深潭)中,可用手抄网在槽中捞捕。但此法不易一次捕尽,可在夜间在池塘四角用灯光诱蟹捕捉,最后人下池用手捕捉。

第三部分  案例分析

 

河蟹水肿病治疗一例

[病例116]江苏金坛市一7亩河蟹塘,放养规格80~100头/斤,密度2000~2100只/亩,水深平均70cm,种有伊乐草和黄丝草,水草正常。
7月1日,河蟹每天有10只左右死亡,之后开始死亡量上升,7月3日有30只左右。7月3日到店里问诊。河蟹的主要症状是胸甲翘起,类似于脱壳一样,打开后有大量积水流出,三角腺等部位出现明显肿胀(见图2),诊断为水肿病。

7月4日,死亡40只左右。早上使用“菌毒歼”(5亩/瓶)一次,同时下午拌料内服“肝胃散”(150斤料/瓶)+“福诺康”(100斤料/包)),连续使用7天。
7月5日,死亡50只左右。使用“氧化底安”(3亩/包)1次。
7月6日,死亡40只左右。7月7日,死亡十几只。
7月8日、9日都有十几只死亡。
7月10日,死亡量逐渐减少为5只左右。再次使用“氧化底安”(3亩/包)1次。河蟹体质恢复,有活力。以后建议长期使用“肝胃散”,河~蟹一直生长良好,很少出现死蟹。
分析:1、河蟹水肿病很多人进行过研究,主要认为是气单胞菌及弧菌等引起,但我们分析,水肿症主要是后期症状,细菌感染可能是原发,也可能是继发。还有水肿症河蟹中也可能分离不出菌,当然一种原因是非细菌因素,如底臭或营养不良等,还有细菌感染后经过抗感染作用菌也可能被排除。但不论哪种原因,治疗以抗细菌感染,恢复体质,并改善环境的方案处理应没有大的出入。
2、本案例提示,进入高温期细菌感染几率上升,使用“肝胃散”对治疗预防细菌感染同样有效。高温期水质不稳定,池塘管理难度大,加强对河蟹内服保健,提高河蟹体质是这个时期河蟹池塘管理的重要手段。良好的体质有助于减少河蟹在高温期发病的几率,同时有助于河蟹快速的生长。加强改底分解池塘污染物也是高温期池塘管理的有效途径。

Main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