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关键控制技术
近年来,随着河蟹养殖业规模的急剧扩大,生产的飞速发展,河蟹养殖中的种质资源退化、养殖环境恶化、病害日益严重及成蟹质量下降等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笔者在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地的河蟹养殖密集区深入塘头进行调查,意欲探讨其中的究竟。在与养殖户交流时,发现大多数人对种苗、气候、环境、技术均有质疑,但却断不定问题出现在哪一个细节上。
种苗的问题?气候的原因?环境的影响?技术的漏洞?不可否认,这些问题对严峻的养殖形式有很大影响。但也有许多成功的养殖户能够很有效地化解上述疑难,并获得很好的养殖效益。那他们的秘诀又是什么呢?他们的感悟颇有见地:当技术对苗种、气候、环境等问题的处理,作用效果不佳的时候,说明我们的技术遭遇瓶颈,这时候最好在管理上特别是细节管理上寻求支持和突破。在管理细节上找问题,堵漏洞,防止病害乘隙而入。笔者从他们的感悟中也领悟到一个颇有内涵的道理—细节决定成败。受此启发,想就如下几个关键控制环节和细节问题与大家交流探讨。
关键控制技术一: 消毒清塘与生物降解
清塘的目的是为消除养殖隐患,是健康养殖的基础工作,对种苗的成活率和生长健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清塘必须把好三关:
第一关,消毒灭菌除杂(杀死病原菌及杂鱼杂虾杂蟹等):可选用福斯特“福氯精”漂白粉、生石灰等,在使用生石灰时必须根据池塘酸碱度掌握合适的用量;使用漂白粉要根据池塘排水多少决定用量,防止用量过大把塘内螺蛳杀死。“福氯精”消毒杀菌作用强,使用方便。
第二关,解毒:降解消毒药品的残毒以及重金属、亚硝酸盐、硫化氢、氨氮、甲烷和其它有害物质的毒性,可在消毒除杂的五天后泼洒福斯特“解毒110”。
第三关,生物净化:解毒3~5小时后,即可采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如福斯特“水体解读灵”福斯特“水产专用益生素” 福斯特“噬菌调水宝”任意选其中一种浸泡后全池泼洒,分解消毒杀死的各种生物尸体,避免二次污染,消除病原隐患。
如果不用有益微生物对消毒杀死的生物尸体进行彻底的分解,清塘就不彻底,具抗体的病原微生物待消毒药效过期后就会复活,并利用残留的生物尸体作培养基大量繁殖。前期,恰好是河蟹蜕壳最频繁的时期,蜕壳时的河蟹活力弱,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差,病原微生物极易侵入蟹体,容易引发病害。所以培植有益微生物种群,不仅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消除健康养殖隐患,还可将塘底有机物和生物尸体通过生物降解转化成藻类、水草所需的营养盐类,为肥水培藻、强壮水草奠定良好的基础。
清塘三关(消毒、解毒、生物净化)关关重要,类似于建房打基础,地基打得扎实,高楼才能安全稳固,否则,就有可能酿成“豆腐渣”工程的悲剧,养蟹也一样,基础细节做得不扎实,就会增加养殖风险,甚至酿成排塘的后果。
关键控制技术二:肥水培藻、保健养苗
放苗前的肥水培藻(施基肥)是河蟹养殖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该环节不仅关系到苗的成活率,苗的健康状况,还关系到养殖过程中河蟹的抗应激和抗病害的能力及河蟹回捕率高低,更关系到养殖产量乃至养殖成败。
肥水就是为了培育良好的藻相,良好的藻相既能解毒、净水(吸收水体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体),又产氧(藻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大量的溶解氧,水体中70%左右的氧是藻类和水草产生的),还是蟹苗喜食的天然优质饵料(无论是藻本身的营养或是食藻的浮游动物,对苗期的营养保健作用是其它任何人工饵料不可比拟的)。
水质和藻相的好与坏,对养殖对象的应激反应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水质爽活、藻相稳定,溶氧和pH值通常是正常稳定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甲烷、重金属一般不会超标,养殖对象在这种环境里才能健康生长。反之,水质条件差,藻相不稳定,则水中有毒害的物质就会增加,溶氧偏低,pH值不稳定,养殖对象容易应激生病。
如何才能培育出优良的水质和藻相呢?
施足基肥是关键。近两年来,很多成功的养殖户,他们都认为基肥不施足,肥力就不够,营养供不上,藻相活力弱,新陈代谢的功能低下,水质容易清瘦,不利于蟹苗健康生长。通常采用1包“氨基酸肥水精华素”+1桶“氨基酸营养母液”+少量复合肥混合加水可用8~10亩,2天后,用粉剂“水产专用益生素”(用量为2包5~6亩)稳定水色。勤追肥保水色,在投苗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前10天,每3到5天追一次肥,后二十天每7~10天追一次肥,少量多次,既可保证藻相营养的供给,也可避免过量施肥造成浪费,或者导致施肥太猛,水质过浓,不便管理。通常采用“氨基酸营养母液”追肥, “氨基酸营养母液”每桶用8~10亩,然后用“爽水底净”和粉剂“水产专用益生素”锁定水色,用量为1包“爽水底净”配1包粉剂“水产专用益生素”浸泡后用6~8亩。
在做基肥培藻时,经常会遇到肥水困难的麻烦事,究其原因,归纳为以下10种:
一.春季蟹池水温低,光照弱;
二.重金属含量超标;
三.亚硝酸盐偏高,pH值偏高或偏低(9.0以上或7.0以下);
四.消毒药的残留过大;
五.用井水做水源;
六.用受过工业污染的水源;
七.底质老化,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缺乏;
八.泥浊、藻种缺乏;
九.塘底有青苔、丝状藻、泥皮;
十.新塘缺乏有机质。
针对上述原因,笔者通过技术服务平台,与行业中资深的经验人士沟通交流,现将一些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介绍给大家。
第一. 春季蟹池水温低,光照弱,肥水困难。水温低,光照弱,空塘时间长,清塘药残难以消除,有机质缺乏等都会对肥水培藻产生不利影响。多数养殖户不明个理,盲目施肥,甚至猛施肥,将大量的鸡粪往塘里撒,仍不见有太明显的效果(施鸡粪肥易导致中后期塘底泥皮、青苔、丝状藻发生,造成问题水质、问题底质、引发河蟹病害)。
如水温太低,藻类生长会受到抑制,如采用无机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培藻,都不会有太明显的效果。水温低,养分易向下沉入塘底,由于底泥中有机质缺乏,养份易渗漏流失,有的养份结晶于底泥中,水表层的藻类很难吸收到养份,所以肥水培藻很困难。
建议措施:(1)用福斯特“爽水底净”,每瓶6~8亩;(2)施基肥:解毒调水后第二天按5~8亩将1包“氨基酸肥水精华素”和2瓶“氨基酸营养母液”使用;(3)追施肥:肥水3天后,再按8~10亩将1包“爽水底净”和2瓶“氨基酸营养母液”追肥。由于水温低,肥水难度大,常规肥水很难见效。采用上述方法虽然成本略高,但肥水和稳定水色的效果明显,有利于蟹苗的健康养殖。
第二.重金属含量超标,影响肥水效果。可先用福斯特的“解读110”解除重金属超标。然后按第一种问题的处理方法操作。
第三.亚硝酸盐偏高,pH偏高或偏低,影响肥水效果。
建议措施:1.可采用氧化底安配合磷酸二氢钙降亚硝酸盐,用法:将氧化底安配合磷酸二氢钙全池泼洒,每袋氧化底安可用3亩地。2.施基肥:第二天按5~8亩将1包“氨基酸肥水精华素”和1瓶“氨基酸营养母液”加水混合全池均匀泼洒;3.追施肥:肥水3~4天,用1瓶“氨基酸营养母液”和一袋“爽水底净”追肥稳定水色。4.pH值偏高或偏低,影响肥水效果时,建议措施:当pH值偏高时,按6~8亩将“氨基酸营养母液”和“解毒110”混在一起降pH值。当pH值偏低时,用生石灰或熟石灰调高pH值,用量根据pH值的情况酌情而定。可在5~10公斤/亩用量范围选择,待pH值调至8以后,施基肥和追施肥均可参照“第一”种方法。
第四.消毒药的残留过大,影响肥水效果。
建议措施:1.消毒清塘后,适当延长空塘曝晒时间,一般为一周2.用福斯特的“解读110”解毒,每瓶用2亩;3.施基肥和追施肥均可采用”第一”种方法。
第五.用井水做水源,影响肥水效果。
建议措施:1.进水后开增氧机曝气三天;2.用“解毒110”解除重金属,每袋2亩;3.解毒3小时后,引进5公分含藻新水;4.引进含藻新水后即可按“第一”种方法操作。
第六.引用受过污染的水源,影响肥水效果。
建议措施:1.用用“解毒110”解毒,每瓶2亩;2.解毒3小时后,引进5公分含藻新水,再按“第一”种方法操作。
第七.底质老化,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缺乏,影响肥水效果。
建议措施:1.先用用“解毒110”和“爽水底净”,每瓶3~4亩;2.施基肥和追施肥均可采用“第一”种方法。
第八.泥浊,藻种缺乏,影响肥水效果。
建议措施:1.用净水王解毒,每瓶3亩;2.解毒3小时后,引进5公分含藻新水,再按“第一”种方法操作。
第九.塘底有青苔、泥皮、丝状藻,影响肥水效果。
建议措施:1.将“爽水底净”和“水产专用益生素”混合浸泡3~12小时后全池泼洒,1包“爽水底净”加1包粉剂“水产专用益生素”用5~6亩(如塘底青苔和丝状藻太多,先用人工尽可能捞干净,再采取上述方法处理,既安全,效果又明显,如用化学药品消除青苔和丝状藻,蟹苗会产生药害,对肥水不利,对已栽水草不利,不宜采用)。2、可以用福斯特“藻虫灵”喷洒在青泥苔过多的地方,一瓶2亩地,过两天后,用“福斯特解毒110”一袋用2亩地。3.施基肥和追施肥均可采用“第一”种方法。
第十.新塘,缺乏有机质,影响肥水效果。
建议措施:1.先引进3~5cm的含藻种的水源;2.泼洒“爽水底净”和“水产专用益生素”,用法:“爽水底净”1包、粉剂“水产专用益生素”1包、加水混合浸泡,用5~6亩;3.施基肥和追施肥均可采用“第一”种方法。
肥水培藻,保健养苗,关系到苗的成活率,关系到养殖产量和养殖成败,所以,在处理上述肥水培藻疑难杂症时,方法虽然有些麻烦,成本上有些偏高,但我们强调的是良好的作用效果,否则,春季的肥水培藻做不好,养蟹的问题就多了。因此,我们务必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千万不可“偷工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