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电台FM92.0和FM《福斯特养殖技术讲座》 第十七期

河蟹养殖关键控制技术

 

关键控制技术三:优选蟹苗

目前,养蟹生产中流通的蟹苗,其繁育亲本有长江蟹,辽蟹,瓯蟹等之分。不同品系的河蟹在不同的养殖环境中其个体大小生长性能存在不同的特点。因此在不同地域养殖河蟹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水质特点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养殖,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一) 选择优质蟹苗的关键控制点:

① 选择本地培育的优质苗;一般土池培育的的蟹苗较工厂化培育的蟹苗有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在同等条件下,应选土池培育的蟹苗为首选。

②苗龄已达6日龄以上,淡化超过4日,盐度降至3左右,并已维持1日以上,大小均匀比例达80~90%的蟹苗(以重量推算:淡化2~3日,20万只/kg;4~5日,16万只/kg; 6~8日,12万只/kg);不选淡化时间不够、个体太小或大小不均的“嫩苗”和“花色苗”。

③选择品系纯正、苗体健壮、规格均匀、体表光洁不沾污物、色泽鲜亮、活动敏捷的蟹苗;苗为整齐的淡黄色、晶莹透亮,黑色素均匀分布;不选体表和附肢有聚缩虫或生有异物的不健康苗;不选壳体半透明、泛白的“嫩苗”或深黑色的“老苗”。

④手抓一把蟹苗,甩干水后,轻握有弹性感、沙粒感和重感;放在耳朵边,可听见明显的沙沙声;轻握再放开,能迅速四处逃散,无结团和互相牵扯现象,则为健康苗,否则为劣质苗。

⑤将捏成团的蟹苗放回水中,马上分散游开,而不结团沉底;连苗带水放在手心,苗能带水爬行而不跌落。

⑥观察蟹苗在水中游泳的活力和速度的快慢;选择在水中平游,速度很快,离水上岸后迅速爬动的健康苗;不选在水中打转、仰卧水底、行动缓慢或聚在一团不动的劣质苗。

⑦蟹苗胃里有饵,但不多;蟹苗过秤时应无残饵杂质和死苗,苗在网箱应沥水后过秤(含水分适量,过秤时以不滴水为准).

⑧仔细观察苗池中死苗数量的多少,如池中死苗多,则尚存活者也是病苗。

(室内干湿法模拟实验:干法是将露出池的蟹苗称取1~2克,用湿纱布包起来或撒在盛有潮湿棕片的玻璃容器内放在室内阴凉处,经12~15小时后的检查,若80%以上的蟹苗都是活跃爬行,说明质量较好,可以运输。湿法是将出池蟹苗称取0.5~1克放在小面盆和小木桶中加少量水,观察10~15小时,成活率在85%以上,证明蟹苗质量较好,可以用塑料袋充氧进行长途运输。)

(蟹种选择标准:

①应选一龄扣蟹苗,不选性早熟的二龄苗和老头蟹苗;

②选择品系纯正、苗体健壮、规格均匀、体表光洁不沾污物、色泽鲜亮、活动敏捷的蟹苗;

③随机挑3~5只蟹苗把背壳扒去,鳃片整齐无短缺、鳃片淡黄或黄白,无固着异物、无聚缩虫、肝脏呈菊黄色,丝条清晰者为健康无病的优质蟹苗;若鳃片短缺、黑鳃、烂鳃、肝脏明显变小,颜色变异无光泽为劣质苗、带病苗;蟹种规格在100~200只/千克(即6~10克/只)的二龄河蟹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放养600~800只。)

(二)13种劣质蟹苗不宜购买

1.非长江水系的蟹苗种:辽、浙、闽蟹苗种如果移到长江水系中养殖,其生长缓慢、早熟现象明显、个体偏小、死亡率高、回捕率低。这类苗种形体近似方圆,背甲颜色灰黄,腹部灰黄且有黄铜水锈色,额齿较小且钝。

2.药害苗:人工育苗时反复使用土霉素等抗菌素药物,可造成蟹苗蜕壳变态为子蟹后,身体无法吸收钙质,甲壳无法变硬,常游至池边大批死亡。
3.蜕壳苗:如果蟹苗中已有部分蜕壳变态为一期子蟹,不能购买,否则在运输后,蟹苗会大量死亡。
4.花色苗:蟹苗体色有深有浅,个体有大有小。这种蟹苗,如果是天然苗,可能混杂了其它种类的蟹苗。如果是人工繁殖苗,是蟹苗发育不整齐,在蜕壳时极易自相残杀。
5.海水苗(指未经完全淡化的蟹苗):蟹苗淡化不彻底,如将它们直接移入淡水中培育,无论是天然苗还是人工苗都会昏迷致死。判断方法如下:未淡化好的苗杂质和死苗较多;颜色不是棕褐色,夹有白色;用手指捏住蟹苗3至5秒放下后,活动不够自如,爬行无力或出现“假死”。
6.待售苗:一些育苗单位因蟹苗育成后没能及时找到买主,只能在较低温度的育苗池中保苗。保苗时间过长,大量细菌原生动物进入蟹体内,这种蟹苗一旦进入较高温度的培育池中,会很快蜕壳,大部分外壳虽蜕下但旧鳃丝不能完全蜕下,蟹在水中无法呼吸氧气而上岸,直至干死。
7.嫩苗:蟹苗体呈半透明状,头胸甲中部具黑线。这种蟹苗日龄低,甲壳软,经不起操作和运输。
8.高温苗:在人工育苗时,有的为了缩短育苗周期,降低成本,用升高水温来加速蟹苗变态发育。升温育成的蟹苗,对低温适应能力差,到子蟹培育阶段成活率低。
9.早熟蟹苗:有的蟹苗虽小(只有25克)但性腺已经成熟,开春后直至第一次脱壳时会逐渐死去。这种蟹前壳呈墨绿色,雄蟹螯足绒毛粗长发达,螯足一步足刚健有力,雌蟹肚脐变成椭圆形,四周有小黑毛。
10.小老蟹苗(又称“懒小蟹”、“僵蟹”):已在淡水中生长二秋龄,因某种原因未能长大,之后也很难长大。一般性腺已成熟,所以背甲发青,腹部四周有毛,夏季易死亡,回捕率很低。

11.病、残蟹苗:病蟹四肢无力,动作迟钝,入水再拿出后口中泡沫不多,腹部有时有小白斑点,残蟹缺肢少足,或有其它损伤。病、残蟹不易饲养管理。断肢河蟹虽能再生新足,但商品档次下降。
12.咸水蟹苗:这种蟹在海边长大,它的外表和正宗蟹种没有明显区别,但如果把咸水蟹放在淡水中一段时间,则有的死亡,有的爬行无力,有的则体色改变。
13.氏纹弓蟹苗(又称铁蟹、蟛蜞):淡水河中较多,长不大(最大50克),品质差。因其幼体外形和中华绒螫蟹酷似,所以常有人捕来以假乱真。稍加注意,不难发现:氏纹弓蟹背甲方形,步足有短细绒毛,色泽较淡。

(三)掌握蟹种和“小老蟹”的鉴别方法

在选择蟹种的时候,要避免性早熟蟹。河蟹性早熟就是在其尚未达到商品规格时,已由黄蟹蜕壳变为绿蟹,性腺发育成熟,在盐度变化的刺激下,能够交配产卵繁殖后代,这种未达商品规格就性成熟的蟹通常被称为“小老蟹”。“小老蟹”个体规格约为每公斤20只~28只,因其大小与大规格蟹种差不多,难以将它们区分开来。而如果将这种“小老蟹”作为蟹种笫二年继续养殖时,不仅生长缓慢,而且易因蜕壳不遂而死亡,给养殖生产带来损失。因此,掌握蟹种和“小老蟹”的鉴别方法对于河蟹养殖生产至关重要。现介绍一些较为简便易行的鉴别方法供养殖参考:

看腹部:正常蟹种,不论雌雄个体,腹部都狭长,略呈三角形,随着生长,雄蟹的腹部仍然保持三角形,而雌性蟹腹部却逐渐变圆,所以选购蟹种,要观看腹部,如果都是三角形或近似三角形的蟹种,即为正常蟹种,如果蟹种腹部已经变圆,且圆的周围密生绒毛,即有可能是性腺成熟的蟹种。

看交接器:观看交接器是辨认雄蟹是否成熟的有效方法,打开雄蟹的腹部,发现里面有两对附肢,着生于第一至第二腹节上,其作用是形成细管状的第一附肢,在交配时1对附肢的末端紧紧地贴吸在雌蟹腹部第五节的生殖孔上,故雄蟹的这对附肢叫交接器。正常的蟹种,交接器为软管状,而性成熟蟹种的交接器则为坚硬的骨质化管状体,且末端周生绒毛,交接器是否骨质化是判断雄蟹是否成熟的条件之一。

看螯足和步足:正常蟹种步足的前节和胸节上的刚毛短而稀.而在成熟蟹种上表现粗长,密稠且坚硬。

看性腺:打开蟹种的头胸甲,若是性腺成熟的雌蟹,在肝区上面有2条紫色长条状物,这就是卵巢,肉眼可清楚地看到卵粒。若是性成熟的雄蟹,肝区有2条白色块状物,即精巢,俗称蟹膏。若是正常蟹种,打开头胸甲只能看到黄色的肝脏。

看背甲颜色和蟹纹:正常蟹种的头胸甲背部的颜色为黄色,或黄里夹杂着少量淡绿色,其颜色在蟹种个体越小时越淡,性成熟蟹种背部颜色较深,为绿色,有的甚至为墨绿色,蟹纹是蟹背部多处起伏状的俗称,正常蟹种背部较平坦,起伏不明显,而性成熟蟹种背部凹凸不平,起伏相当明显。

称体重:个体重小于15克的扣蟹基本上没有性早熟的;“小老蟹”体重一般都在15克~50克之间。选择蟹种时,在北方宜选择体重10克~15克的蟹种,在南方一般选用5克左右的,这样既能保证达到上市规格,又可较好地避免选中“小老蟹”。

(四)蟹苗的运输

蟹苗运输多采用干运法,也有采用塑料袋装的湿运法。
1.蟹苗用干运法所需自然条件: 一是保持运输箱内湿润,不能干枯。在运输途中要选择人可食用的清洁水,用喷雾器喷洒如雾状,湿润蟹苗。二是运输时要选凉快一点的时候运,天气太热了不行,容易造成死亡。 据试验,蟹苗离水24小时,成活率达90%以上;离水36小时,成活率为60%~80%;离水48小时以后,成活率约为30%。 因此,在运输途中如果气温高、通风好、水分蒸发快,就会严重影响运输的成活率。
2.蟹苗运输箱的制作与装运:箱体长60厘米×宽45厘米×高10厘米,箱的四个侧面要开纱窗,纱窗大为4厘米×(15~30)厘米,纱窗均用塑料纱布或者用聚乙烯丝织网制作,网目为1毫米左右,以不跑蟹苗和能通畅的交换气体为宜。也可用竹篾编成箩筐(50厘米×50厘米×50厘米),筐内垫上蒲包,再垫上嫩水花生枝叶,放上蟹苗(以不能爬动为宜),加盖扎牢起运。
3.装箱注意事项:

①运输箱装运时,要防晒、防雨淋,苗小、体弱经不起这种折腾,应保持湿润、通气与阴凉。

②如果将蟹箱套叠成一大箱,大箱内也不要装得太多(5箱左右),这大箱内约装蟹苗1千克左右即可。

③设置专人使用喷雾器给蟹苗洒水。

④如路程太远,运输时间超过了36小时,建议在途中选择水源条件好的、水质好的地方暂养,再起运时除去死蟹。 蟹苗运输要记牢,保持湿润很重要; 运到池边先湿水,水温一致再放苗。

(五)蟹苗放养:

为了预防蟹苗入池后引起应激死亡或成活率低,必须提前做好防抗应激工作。

1.放苗入池前,首先要检测养成池塘的水质条件(水温、pH值、盐度、溶解氧等)及饵料生物的数量。要尽可能使蟹苗在养成池的水质条件与育苗池尽量保持一致(一般要求盐度相差不超过5度,pH值不超过0.3,温差不超过3℃)。

2.解毒抗应激:由于现在养殖水源受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放苗前解毒和抗应激非常必要,在放苗前1天全池泼洒1袋福斯特“解毒110”和一袋福斯特“肝胃散”和一斤葡萄糖(可用2亩)。

3.水温低于15℃不要放苗,放苗时间宜选择在晴天的早上或傍晚;尽可能避开暴风雨天气。如果放苗后5天内有暴风雨,则应在池面水草多的地方放些芦席、草帘等遮盖物。放苗时,应先将运抵的蟹苗连箱浸入池水后浸泡2—3分钟即提出水面静置,或用池水喷淋后静置5~10分钟,如此重复2~3次;待蟹苗逐步吸足水分和适应水温后,再在池面的上风处,把蟹苗连箱沉在水面,任其自行游入池中,可以提高蟹苗的抗应激能力和成活率。放苗时,池水深度以不超过30~40cm为宜,进水应用40目筛绢网布过滤,以免野杂鱼及敌害生物随水而入。

 

Main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