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关键控制技术
关键控制技术四:选草健草
(一)栽培水草的意义:
俗话说“要想养好蟹,应先种好草。”“蟹大小,多与少,看水草”,由此可见,水草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河蟹的规格和产量,这是因为水草不仅是河蟹不可或缺的植物性饵料,并为河蟹的栖息、蜕壳、躲避敌害提供良好的场所,更重要的是水草在调节养殖塘水质,保持水质清新,改善水体溶氧状况上作用重大,然而目前许多养殖户由于水草栽种品种不合理,养殖过程中管理不善等问题不但没有很好的利用水草的优势,反而因为水草存塘量过少、水草腐烂等使得池塘底质、水质恶化、河蟹缺氧上草甚至出现死亡现象。因此,在养蟹过程中栽植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
水草的作用主要有:
①为河蟹提供天然饵料:A.水草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及纤维素等河蟹需要的营养物质,是河蟹喜食的天然饵料(不过从水草蛋白质、脂肪含量看,很难构成河蟹食物蛋白、脂肪的主要来源,因而必须依靠动物性食物);水草茎叶中往往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B等,这可以弥补投喂谷物和配合饲料多种维生素的不足;河蟹经常食用水草,能够促进消化,保证胃肠功能的正常运转;与其他饵料相比,水草还具有鲜、嫩、脆的特点,便于取食,具有很强的适口性;此外,水草中还含有丰富的钙、磷和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钙的含量尤其突出,能够补充蟹体对矿物质的需求。B.水草还有利于浮游生物和昆虫、小鱼虾的繁衍,为河蟹提供天然饵料的作用。
②净化水质:河蟹喜欢在水草丰富、水质清新的环境中生活;在池中栽植水草,有洁净水质、吸收水中氨氮,减轻池水富养化程度,增加透明度,调节PH值的作用。
③增加溶氧:通过水草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为河蟹的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相对稳定的水质是河蟹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与鱼类相比,河蟹等甲壳动物对水质条件的要求更高些,它们对污染的水体反应比鱼类敏感得多。河蟹适宜在微碱性水中生长.酸性水中不利于河蟹蜕壳变态。池塘中栽植水草,不仅可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释放氧气,同时可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以及有机物质,对稳定水质起着重要作用。
④调节水温:养蟹池最适宜河蟹生长的水温是20~28℃。水温低于20℃或高于28℃,都会使河蟹摄食量减少,活动变慢。若水温再有变化,河蟹多数就会潜入泥底或进入洞中穴居,影响生长。在池中栽植水草,夏天能够遮阳降温,保证河蟹生长在适宜的水温中,并能相应地延长其生长期,有效预防性早熟.。
⑤隐蔽作用:河蟹只能在水中作短暂的游泳,平时均在水域底部爬行,特别是夜间,常常爬到各种浮叶植物上休息和嬉戏,因此水草是它们适宜的栖息场所。栽种水草,还可以减少河蟹相互格斗,是提高各期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保证。更重要的是河蟹周期性蜕壳变态时,常附于水草的茎叶上,因此有助于它们蜕壳。蜕壳之后的软壳蟹需要几小时静伏不动的恢复期,待新壳渐渐硬化之后,才能开始爬行、游动和觅食。在此期间,如果没有水草作掩体,便会受到硬壳蟹和某些鱼类(如鲤鱼、草鱼、青鱼、乌鳢等)的攻击或残食。河蟹的生长靠蜕壳来完成。而河蟹蜕壳时喜欢在水位较浅、水体安静的地方进行。因为浅水水压较低,安静可避免惊扰,这样有利于河蟹顺利蜕壳。池中移栽水草正好能满足河蟹的这一要求,使河蟹在蜕壳时能够选择水草丛生的安宁环境。池中移栽水草还可以使河蟹平常遇到老鼠、水蛇等敌害时,容易逃脱,便于隐藏,免遭敌害的袭击。
⑥提高河蟹品质。池塘通过栽植水草,一方面能够使河蟹经常在水草上活动,另一方面又使水质净化,水中污物减少,使养成的河蟹体色光亮,利于品质的提高,保证较高的销售价格。
(二)水草的选择
河蟹养殖中常种植的水草有:金鱼藻、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这四种水草都是沉水性植物,也是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可用于养殖河蟹的水草良种。
1.轮叶黑藻(又名节节草、温丝草):
优点:喜高温、生长期长、适应性好、再生能力强,河蟹喜食,适合于光照充足的池塘及大水面播种或栽种。轮叶黑藻被河蟹夹断后能节节生根,生命力极强,不会败坏水质。
种植和管理:
①枝尖插植繁殖。轮叶黑藻属于”假根尖”植物,只有须状不定根,在每年的4~8月,处于营养生长阶段,枝尖插植3天后就能生根,形成新的植株。
②营养体移栽繁殖。一般在谷雨前后,将池塘水排干,留底泥10~15厘米,将长至15厘米的轮叶黑藻切成长8厘米左右的段节,每亩按30~50公斤均匀泼洒,使茎节部分浸入泥中,再将池塘水加至15厘米深。约20天后全池都覆盖着新生的轮叶黑藻,可将水加至30厘米,以后逐步加深池水,不使水草露出水面。移植初期应保持水质清新,不能干水,不宜使用化肥,可用健草养螺宝定根健草。如有青苔滋生,黑金神和粉剂活菌王消除青苔。
③整株种植。在每年的5~8月,天然水域中的轮叶黑藻已长成,长达40~60厘米,每亩蟹池一次放草100~200公斤,一部分被蟹直接摄食,一部分生须根着泥存活。水质管理:白天水深,晚间水浅,减少河蟹食草量,促进须根生成。
2.金鱼藻(渔民称为狗尾巴草):
优点:耐高温、蟹喜食、再生能力强,缺点:旺发易臭水。根据这一特点,金鱼藻更适合在大水面中栽培。而且水草旺发时,要适当把它稀疏,防止其过密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出现死草臭水现象。
种植和管理:
金鱼藻的栽培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在每年10月份以后,待成蟹基本捕捞结束后,可从湖泊或河沟中捞出全草进行移栽。这个时候进行移栽,因为没有河蟹的破坏,基本不需要进行专门的保护。用草量一般为每亩50~100公斤。二是每年5月份以后可捞新长的金鱼藻全草进行移栽。这时候移栽必须用围网隔开,防止水草随风漂走或被河蟹破坏。围网面积一般为10~20平方米1个,每亩2~4个,每亩草种量100~200公斤。待水草落泥成活后可拆去围网。三是在河沟的一角设立水草培育区,专门培育金鱼藻。培育区内不放养任何草食性鱼类和河蟹。10月份进行移栽,到次年4~5月份就可获得大量水草。每亩用草种量50~100公斤,每年可收获鲜草5000公斤左右,可供25~50亩水面用草。
栽后管理。一是水位调节。金鱼藻一般栽在深水与浅水交汇处,水深不超过2米,最好控制在1.5米左右。二是水质调节。水清是水草生长的重要条件。水体浑浊,不宜水草生长,建议先用生石灰调节,将水调清,然后种草,发现水草上附着泥土等杂物,应用船从水草区划过,并用桨轻轻将水草的污物拨洗干净。三是除杂草。当水体中,特别是大沟中着生大量的水花生、菹草(又称狐尾草)时,应及时将它们清除,以防止影响金鱼藻等水草的生长。
3.伊乐藻:
优点:发芽早,长势快,5℃以上即可生长,在寒冷的冬季能以营养体越冬,在早期其他水草还没有长起来的时候,只有它能够为河蟹生长、栖息、蜕壳和避敌提供理想场所,伊乐藻植株鲜嫩,叶片柔搬,适口性好,其营养价值明显高于苦草、轮叶黑藻,是河蟹喜食的优质饲料,特别是早春秋末生长旺盛、生物量高。缺点:不耐高温,而且生长旺盛。当水温达到30℃时,基本停止生长,也容易臭水,因此这种水草的覆盖率应控制在20%以内,养殖户可以把它作为过渡性水草进行种植。
种植和管理:
①秋冬季或早春栽种1公斤伊乐藻营养草茎,专门种草的池塘当年可产鲜草百吨左右。营养丰富。伊乐藻的干物质占8.23%,粗蛋白质占2.1%,粗脂肪占0.19%,无氮浸出物占2.5%,粗灰分占1.52%,粗纤维占1.9%。据试验,伊乐藻长得好的池塘,蟹生长好,病害少,品质佳。伊乐藻既可作为蟹的优质青饲料,又可作为蟹栖息、隐蔽和蜕壳的好场所,还有助于净化水质、增加溶氧。
②栽培伊乐藻采取茎栽插法,一般在冬春季进行。如冬季栽插须在成蟹捕捞后,抽干池水,让池底充分冻晒一段时间,再用生石灰、茶子饼等药物消毒后进行;春季栽插应事先将蟹种用网圈养在池塘一角,等水草长至15厘米时再放开,否则栽插成活后的嫩芽能被蟹种吃掉,或被蟹的巨螯掐断,甚至连根拔起。栽插方法:将草截断成10厘米左右的茎,象插秧一样,一束束地插入有淤泥的池中,株行距为20厘米×20厘米,栽插要预留一些空白带,作为日后蟹的活动空间,栽插初期池塘保持30厘米深的水位,待水草长满全池后逐步加深池水。
4.苦草(又称为扁担草、面条草):
优点:蟹喜食、耐高温、不臭水,缺点:容易遭到破坏。特别是高温期给河蟹喂食改口季节,如果不注意保护,破坏十分严重。有些以苦草为主的养殖水体,在高温期不到一个星期苦草全部被蟹夹光,养殖户捞草都来不及。如捞草不及时的水体,甚至出现水质恶化,有的水体发臭,出现”臭绿莎”,继而引发河蟹大量死亡。
种植与管理:
①苦草一般在清明前后种植,在水温回升至15℃以上时播种,每亩(实际种植面积)播种苦草籽100~150克。精养塘直接种在田面上,播种前向池中加新水3~5厘米,最深不超过20厘米。大水面应种在浅滩处,水深不超过1米,以确保苦草能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选择晴天晒种1~2天,然后浸种12小时,捞出后搓出果实内的种子。并清洗掉种子上的黏液,再用半干半湿的细土或细沙拌种全池撒播。搓揉后的果实其中还有很多种子未搓出,也撒入池中。
②种后管理。一是水位调节。苦草在水底蔓延的速度很快。为促进苦草分蘖,抑制叶片营养生长,6月中旬以前池塘水位应控制在20厘米以下。6月下旬水位加至30厘米左右,此时苦草已基本满塘。7月中旬水深加至60~80厘米,8月初可加至100~120厘米。二是加强饲料投喂。当正常水温达到10℃以上时就要开始投喂一些配合饲料或动物性饲料,以防止苦草芽遭到破坏。当高温期到来时,在饲料投喂方面不能直接改口,而是逐步地减少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增加植物性饲料的投喂量,以让河蟹有一个适应过程。但是高温期间也不能全部停喂动物性饲料,而是逐步将动物性饲料的比例降至日投喂量的30%左右。这样,既可保证河蟹的正常营养需求,也可防止水草遭到过早破坏。三是设置暂养围网。这种方法适合在大水面中使用。将苦草种植区用围网拦起,待水草在池底的覆盖率达到60%以上时,拆除围网。同时,加强饲料的投喂。四是勤除杂草。每天巡塘时,只要发现水面上浮有被夹断的水草,就要把它捞走,以防止其腐烂败坏水质。
经实践证实蟹池中以种植轮叶黑藻为最佳。轮叶黑藻因每一枝节均能生根,俗有“节节草”之称,其再生能力特强,植株被河蟹夹断漂浮水面后能够重新生根而不会死亡,而且河蟹也喜爱采食。伊乐藻亦被生产实践证实是一个优良的养蟹水草品种。该品种生长期长,能再生,冬天亦不会枯萎。
(三)水草的合理搭配
水草在蟹池中的分布要求均匀,种类不能单一,种类要合理搭配。一般情况下,水草覆盖面积约占蟹池的1/3~1/2。蟹池实行复合型水草种植(指水草品种至少在两种以上),不但河蟹品质得到明显提高,而且养殖产量平均增加20%以上。
① 池塘或稻田养殖:在蟹池中种植水草应以沉水性植物(如轮叶黑藻、苦草、菹草、伊乐藻、金鱼藻等)为主,浮水性植物(如紫背浮萍、凤眼莲)为辅。种植面积控制在–沉水性植物,最大不超过2/3,浮水性植物的投放不要覆盖水面面积太大,一般只在池塘的浅水区域,种植面积不超过1/5, 沉水性植物可选择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利用伊乐藻发芽早、长势快的特点,把它作为过渡性水草,为河蟹早期生长提供一个栖息、蜕壳和避敌的理想场所。高温期到来时,要将伊乐藻草头割去,仅留根部以上10厘米左右,防止其死亡后腐烂变质臭水死蟹。这种水草的早期覆盖率应控制在20%左右,高温期逐步淘汰。利用蟹喜食苦草的特点,把它作为河蟹的”零食”,以保证河蟹有充足的植物性饲料来源。这种水草的覆盖率应控制在20%~30%,而且为了长期给河蟹供应新鲜可口的”零食”,苦草要分期分批播种,错开生长期,防止遭河蟹一次性破坏。利用轮叶黑藻喜高温、蟹喜食、不易破坏的特点,把它作为池塘或稻田养殖类型的主打草进行种植。轮叶黑藻的覆盖率应控制在40%~50%,为河蟹的中后期生长提供一个避暑、栖息、蜕壳和避敌的理想场所。水草种植应距池边3~4米,水草间行株距1~2米。
② 河沟或湖泊养殖:以金鱼藻或轮叶黑藻为主,以苦草、伊乐藻为辅。金鱼藻或轮叶黑藻一般种植在浅水与深水交汇处,水草覆盖率可控制在40%~50%。苦草一般种植在浅水处,覆盖率控制在10%左右。”光水塘”如果想在当年培育成草型养殖水体,可在早期种植一些伊乐藻,覆盖率控制在20%左右。高温期将伊乐藻草头割去,仅留根部以上10厘米左右,防止其死亡后腐烂变质臭水死蟹。不论哪种水草,都以不出水面、不影响风浪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