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小故事
选蟹的方法
选购螃蟹很有讲究,具体为:一算:农历九月宜食雌蟹,蟹黄多;农历十月宜食雄蟹,膏满肉肥。二掂:重的肥壮,轻的肉少。三看:选老蟹弃嫩蟹。老蟹黑里透青带光,外表没有杂泥,脚毛又长又挺,体厚坚实,肚皮呈铁斑色,蟹脚坚硬;如肚皮发亮,就是嫩蟹。四触:触一下眼睛,大蟹钳应反应迅速;拉一下脚,应立即缩回。五翻:把蟹身翻倒,肚皮朝天,能敏捷翻转的是好蟹。六放:把蟹放在地上,能迅速爬行的是健壮的蟹。
第二部分:问答
97. 如何进行稻田养蟹?
除了做好稻田养蟹的基本设施工程外,还应抓住以下几个技术关键:
(1)清田消毒 田块整修结束,每亩用生石灰30~35公斤泡成乳液,全田泼洒,以杀灭敌害和病菌,补充钙质。如为盐碱地田块,则应改用漂白粉消毒,使稻田中的田水漂白粉呈20ppm的浓度。
(2)栽好水稻 养蟹稻田,宜选用耐肥力强,秸秆坚硬,不易倒伏,抗病率强的高产单季稻品种。较好采用免耕直播法,以减少田内浮泥数量。如插秧,应采用宽行密株栽插,适当增加沟四周的栽插密度,可发挥其边际优势,增加产量,并可防止沟壁坍塌。
(3)适时放养大规格蟹种 直播法播种的水稻在三叶期后,移栽法定植的水稻在插秧后7~10天,选用大小一致、体重为20~30克的大规格蟹种,亩放300~500只。
(4)水稻栽培管理
①施肥以有机肥料为主,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通常以饼粕作追肥较佳。尽可能减少追肥次数,尤其要减少化肥的追肥次数和数量。确定需要采用化肥作追肥时,宜用尿素,不宜用碳铵,每次每亩用量控制在7.5~10公斤以内。
②水浆管理 养蟹稻田,田面需经常保持3~5厘米深的水,不任意改变水位或脱水烤田。如确需烤田时,只能将水位下降至田面无水,也可采用分次进行轻烤田,以防止水体过小而影响河蟹生长。
③病害防治河蟹对农药的毒性比鱼类更敏感,因此稻田养蟹必须严格控制使用对河蟹毒性强的农药。如确需施用,必须选用毒性低的农药;准确掌握水稻病虫发生时间和规律,对症下药;用药方法要采用喷施,尽量减少农药散落地表水面;施药前,应降低水位,使蟹进入蟹沟和蟹溜内,施药后应换水,以降低田间水体农药的浓度;分批隔日喷施,以减少农药对河蟹的危害。
(5)饲养管理
①稻田养蟹的投喂方法可参照池塘养蟹,但在9~10月份,填投喂的动物性饵料(小杂鱼、蚕蛹、螺蚬、河蚌肉等)要比池塘养蟹多。并在稻田中放养小浮萍,适当投放一些南瓜、小麦、黄豆等植物性饵料。
②稻田在高温季节,要坚持勤换水,一般每2~3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20厘米左右。
③日常管理采用”六查、六勤”,同池塘养蟹。
(6)捕捞稻田养蟹应在水稻收割前捕出,在长江流域,通常在10月初捕出。可采取放水时用蟹笼捕捉,也可住夜间放干沟内田水,用灯光在沟、溜中诱捕。捕捉后立即注水,如此反复捕捉2~3个夜晚,即可捕净。捕出的河蟹,应在暂养池暂养1~2个月,然后销售。
98. 如何提高商品蟹运输的成活率?
商品蟹的运输,主要抓住四个技术关键:
(1)严格分级捕出(或收购)的河蟹要根据质量区分等级,要求做到”四分开”。一是大小分开。要把各种规格的河蟹分开存放。如果大小混放,小蟹极易死亡。二是强弱分开。蟹壳蟹腿粗硬的蟹要与壳、腿不太硬的分开。前者往往膘肥体壮,生命力强,适于长途运输,销售价格高;后者相反,较好经暂养强化培育后,再行运输。三是健残分开。八足二螯齐全的蟹与附肢残缺的分开,有残缺和破损的蟹只适于当地销售或短途运输。四是肥瘦分开。壳厚肉壮,份量重,其生命力强,耐运输。分等级后,健壮肥大的河蟹,可以出口或长途运输,等级稍差一些的仅能短途运输或就近销售。
(2)搞好包装 目前常用的包装工具有竹笼、竹筒、柳条筐、木桶、铅丝笼以及蒲包、草包等。通常普遍采用的是蟹筐、蟹笼包装。可先在竹筐(笼)内衬以浸湿的蒲包,再把河蟹一层层放入筐内。放置时,应使河蟹背部朝上,腹部向下,力求放平装满,加盖扎牢,使河蟹在筐内不能爬动,以减少体力消耗和防止受伤。
(3)及时运输包装完毕的蟹筐应抓紧时间运输。一般情况下,蟹筐内的河蟹3~5天以内死亡较少,超过5天死亡就逐日增多。因此一般均用机动车、船运输,出口河蟹均采用空运,以尽量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成活率。
(4)加强途中管理 运输前,应将装好蟹的蟹筐在水中浸泡一下,或用人工喷水方法使蟹筐和蟹的鳃腔内保持一定水分,以保证河蟹在运输途中始终处于潮湿的环境中。用汽车长途运输时,蟹筐上还要用湿蒲包或草包盖好。运输途中要防止日晒、风吹、雨淋,尤其要防止高温,因此通常以夜间运输为佳。运输途中要定期加水喷淋,一般经1~2天运输,商品蟹的成活率可达90%左右。有条件的可采用降温运输,使运输气温保持5~10℃,运输成活率可接近100%。装满蟹的蟹筐,在装卸时要注意轻拿轻放,切不可抛掷或挤压。
99. 为什么清水大闸蟹越来越少?怎样才能培育出大蟹?
由于河蟹养殖前几年片面追求产量和养殖面积,对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特别是与辽蟹、瓯蟹的混杂,这些蟹外逃下海产卵,与长江蟹杂交,使长江口河蟹的优质种质遭到严重破坏,其无形资产的损失不可估量。加以绝大多数人工育苗基地均采用个体小的”塘蟹”作亲本,导致繁殖亲本小型化。目前市场上50~100克的小规格成蟹已充斥市场,价格明显下跌;而150~250克的优质成蟹数量仅占20~25%,大规格河蟹价格居高不下就是较好的证明。
100. 如何鉴别商品蟹的质量?(小桥螃蟹)
选购河蟹食用时,可采用以下方法判别其优劣。
(1)看体色和体型优质河蟹:背甲呈墨绿色,腹部白色或灰白色,双螯强健,八足齐全,金爪黄毛,雌蟹在150克以上,雄蟹在175克以上。劣质河蟹:背甲青黑色或灰黄色,腹部黑褐色或黄锈色,螯、足残缺不全,黑爪黑毛,个体为50~75克,甚至更小。
(2)看活动能力 优质河蟹反应敏捷,活泼有力,行动迅速。爬动时,以腹部悬空者为较佳。劣质河蟹反应迟钝,活动能力弱,爬行时腹部贴底。用手抓起背甲,如发现八足下悬(俗称”撑脚蟹”),则表示该蟹即将死亡。
(3)看季节 雌蟹的性腺比雄蟹成熟早。俗活说”九雌、十雌”即在长江流域,阴历9月份,雌蟹卵巢已基本充满头胸甲,蟹精厚实,达到膘肥体壮的要求,此时食用最为鲜美;而雄蟹要到阴历10月份性腺才能完全成熟,因此雄蟹到此时才能达到肉味鲜美,膏脂丰满的理想要求。当然,到冬季,12月至翌年2月份,蟹黄中肝脏的大部分营养转化为性腺,此时食用,仍令人满意。而到翌年3~4月份的河蟹,经越冬后,肉质疏松,雌蟹性腺已形成卵粒,咀嚼时有细砂感,雄蟹经抱对排精后,精巢体积缩小,此时食用,质量大为逊色。
(4)看甲壳软硬优质河蟹肉质坚实,肌肉含水量少,甲壳坚硬。选购时,可用手指紧捏蟹脚,如蟹脚坚硬者则为优质河蟹,反之则为劣质。
第三部分 案例分析
河蟹步足发黄、肌肉干枯死亡一例
江苏省高淳县团结圩一25亩河蟹塘,沟槽6亩水深1.8米,坂田19亩水深0.8米,放养蟹苗650只/亩(80只/500 g)。自第四次蜕壳(7月中、下旬)以来开始出现河蟹伤亡的现象,最高每天死亡1~1.5只/亩,现每天死亡数量约15只。捞起死亡后上浮的河蟹观察,壳不软,烂肢(见图1),多数死亡河蟹步足局部发黄(见图2),指尖发黑。将发黄的步足折断以后观察,步足内肌肉干枯,甲壳干裂(见图3)。发黑的指节部分内空(见图4),腹节上的绒毛发黑,肠内无食。捞起坂田上淤泥观察,颜色变黑,有轻微腥臭气味。
分析:甲壳变黄或变黑,甚至溃烂,生产中极为普遍,但变黄的原因是什么,还是不太清楚。我们知道,蜕下的壳都是黄的,这种壳黄的原因是壳中的部分营养被重新吸收的结果,也就是黄壳已营养不良,这种发病蟹的黄壳也许也是营养失调所致。从发黄的节内肌肉干枯也能进一步证实这点。但为什么肌肉坏死,营养失衡,可能原因较多,从以往的资料中看到,病毒、细菌或是水质底质恶化都会引起肌肉坏死,因而本例具体是什么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