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电台FM92.0和FM《福斯特养殖技术讲座》第十四期

第一部分:小故事

吃螃蟹四不宜

螃蟹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它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强筋健骨的功效,民间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活血化瘀、筋骨破碎等疾病。但是,有些人食用螃蟹后会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不注意卫生而引起食物中毒。

 一、 不宜食用生蟹:河蟹是在江河湖泽的淤泥中生长的,它以动物尸体或腐植质为食,因而蟹的体表、鳃及胃肠道中布满了各类细菌和污泥。食用前应先将蟹的体表、鳃、脐刷干净,蒸熟煮透后再食用。有些人因为未将蟹洗刷干净,蒸煮不透,或因生吃醉蟹或腌蟹,把蟹体内的病菌或寄生虫幼虫食入体内,导致生病。螃蟹往往带有肺吸虫的囊拗和副溶血性弧菌,如不高温消毒,肺吸虫进入人体后可造成肺脏损伤。如果副溶血性弧菌大量侵入人体会发生感染性中毒,表现出肠道发炎、水肿及充血等症状。因此,食蟹要蒸熟煮透,一般开锅后再加热30分钟以上才能起到消毒作用。

二、 不宜食用存放过久的熟蟹:存放的熟蟹极易被细菌侵入而污染,因此,螃蟹宜现烧现吃,不要存放。万一吃不完,剩下的一定要保存在干净、阴凉通风的地方,吃时必须回锅再煮熟蒸透。

三、 不宜乱嚼一气:吃蟹时应当注意四清除。一要清除蟹胃。蟹胃俗称蟹尿包,在背壳前缘中央似三角形的骨质小包,内有污沙;二要消除蟹肠,即由蟹胃通到蟹脐的一条黑线;三要清除蟹心,蟹心俗称六角板;四要清除蟹腮,即长在蟹腹部如眉毛状的两排软绵绵的东西,俗称蟹眉毛。这些部位既脏又无食用价值,切勿乱嚼一气,以免引起食物中毒。

四、 不宜与茶水同食:吃蟹时和吃蟹后1小时内忌饮茶水。因为开水会冲淡胃酸,茶会使蟹的某些成分凝固,均不利于消化吸收,还可能引起腹痛、腹泻。

五、 不宜与柿同食:蟹肥正是柿熟时,应当注意忌蟹与柿子混吃。因为柿子中的鞣酸等成分会使蟹肉蛋白凝固,凝固物质长时间留在肠道内会发酵腐败,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反应。

第二部分:问答

92. 如何进行草荡养蟹?
草荡即水浅、水草丛生的小型湖泊,通常面积在1000亩以下,也有少量为2000~4000亩。由于面积大,不可能设防逃设备,而只能以改善生态环境,采取半精养式的鱼蟹混养。其成本低,收益较高,一般河蟹亩产2~20公斤。草荡养蟹的主要措施是:
(1)选好养殖水域 要求草荡的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水位稳定,能排能灌,水生植物和天然饵料资源丰富,水生植物覆盖湖面1/2以上。凡过水草荡、排洪通道、交通航行航道,水位不易控制,防逃饲养困难,一般不宜选用。
(2)防逃设施 草荡养蟹均为鱼蟹混养类型。通常仅在湖泊进出水口用竹箔或网片拦截。安装方法同箔围、网围养蟹,在有船只通行的地点需安装箔门,以利船只进出。在草荡四周一般不设防逃设备。
(3)蟹种放养草荡养蟹以放养一龄蟹种为主,也可套养Ⅲ期仔蟹。由于草荡的生态条件好,蟹种生长快,因此蟹种的放养规格比池塘小,而且放养量不宜过多。通常放养每公斤200~400只的一龄蟹种,每亩放养0.8~1.2公斤。套养Ⅲ期仔蟹(每公斤2万只左右),每亩水面套养0.1公斤。放养密度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蟹种规格和管理水平而有所增减。放养时,可将蟹种装在船上,边行船边放养,使其均匀分布于草荡内。放养季节同网围养蟹。此外,草荡内务必控制草类性鱼类(特别是草鱼)的放养量,以保护荡内的水草资源。放养时较好先将草鱼鱼种用网围起来,投草类和人工饵料,待7月份以后,水草茂盛时,再放入荡内。
(4)饲养管理饲养管理与网围养蟹基本相似。此外应加强草荡内的水位管理。春季草荡水位较浅,应及时灌注一部分新水,使水位保持在1米左右;6~8月份汛期和台风季节,要加强巡视,做好防涝、防逃工作。同时应加强渔政管理,严禁入荡捞水草、放鸭子,严禁捕鱼捉蟹,以保护生产者的权益。
(5)成蟹捕捞同网围养蟹。

93. 如何进行芦苇滩地养蟹?
湖区沿岸或沿海滩涂涝时一片水,旱时一片芦。目前不少地区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一部分,将浅滩围起成塘,一般面积为500~3000亩。这些芦苇滩地搞种植业,投资大、产量低。而对于河蟹恰恰是十分合适的生长环境。开展芦苇滩地鱼蟹混养,生产实践证明,可以达到鱼、蟹、芦三丰收的目的。具体方法可采取:
(1)基本建设结合围湖(海)造田,在苇滩四周开挖环沟河,河面宽8~12米,水深1~1.5米,环沟河外侧形成围堤,内侧即为芦荡。在芦荡对角线处开挖中心河,河面宽5~8米,水深1米,向出水口倾斜。出水口建一水闸,可作排涝和进水用。在出水口内侧水面没一开阔区,面积为芦荡总面积1%~3%,水深1.5米。开阔区平时作为投饵区,排水时作为集鱼、集蟹处。在水闸内设入正反水兜底箔,供进、排水时阻拦鱼蟹和捕捞用。如芦荡内芦苇很密,可在芦滩上沿中心河开挖若干辐射小沟,沟宽0.5米,深0.2米,以利鱼蟹进出芦滩(图11)。
(2)防逃由于面积大,无法设置防逃设备。平时芦荡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态条件,通常河蟹是很少逃逸的。到9月份生殖洄游开始,河蟹就四处爬动,翻堤越闸。因此,在9月份,根据河蟹生殖蜕壳时间,在堤上开设一条”焦土带”。方法是在围堤内侧将周围野草割去,晒干后用火烧掉(注意防火安全),形成一条宽1~2米的焦土带,利用河蟹忌烟熏焦味的特点,可防止其逃逸。但此法有效期仅半个月左右,因此,在河蟹长成绿蟹开始捕捞时,设焦土带的防逃措施需进行2次。
(3)放养数量同草荡养蟹
(4)饲养管理 可在开阔区水域投放水草、螺蚬、切碎的小杂鱼等饵料,有条件的也可投放一些人工饵料。平时用网簖、丝网、钩钓等捕鱼工具捕捉凶锰鱼类和野杂鱼类,坚持常年作业,在汛期、台风季节做好防汛、防台风工作。
(5)捕捞 除了在闸口设簖、设张网放水时捕捞外,其捕蟹时间和捕捞方法同草荡养蟹。

94. 河道河蟹人工放流养殖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般情况下,河蟹是在池塘中进行养殖。需要防逃设施,投放人工饵料。成本较高。利用河道资源进行河蟹人工放流养殖是根据河蟹在排灌河沟中,幼蟹顶流而上,成蟹顺水而下,紧贴地爬行,一般不浮在水中流动等河蟹特有的生活规律,同时结合河道的天然饵料资源,不需要投放人工饵料,是投资少、见效快的致富项目。
(1)河道选择 选择远离城市,附近没有工厂,没有三废排放的河道,要求河面开阔,水流平缓,河水清澈透底,水中水生动物、水草丰富。
(2)地笼设置 根据河蟹生长规律,在初期用几道高60cm、宽80cm的地笼扎住两头,防止幼蟹逃跑;中期雨水季节,在河道缺口处拦网防逃;后期在下游设置地笼网。以捕获成蟹。
(3)蟹种的投放 ①蟹种选择:进行河道养殖的蟹种必须选择种苗纯正、肢体完整、体色正常的扣蟹。②放养时间:3月上旬到4月上旬。③放养密度:投放规格为100~300只/kg的蟹种,密度为200~500只/亩。
(4)日常管理 做好河道日常巡查工作,查看地笼网有无破损,清除网中杂物。特别是在雨水季节,注意防止河蟹在引河缺口处逃逸。
(5)回捕 根据河蟹生长、生活规律,到了养殖后期。当河蟹达到商品规格时,即开始成群结队顺流而下,此时在河道下游,用多道地笼网即可捕获。

95. 稻田养蟹有哪些优点?
(1)有利于水稻生长 河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水草,并大量消灭稻叶蝉、螟虫等害虫,其排泄物可肥田。据测定,连续3年养蟹的稻田,耕作层的土壤有机质提高了1倍左右。这就促进了水稻生长,提高了水稻产量。
(2)稻田为河蟹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 稻田水浅、遮光,有利于河蟹隐蔽和蜕壳,浅水饵料生物多,有利于河蟹生长。
(3)稻田养蟹,稻蟹共生互利,投资少,管理方便,经济效益高。据试验,投放蟹苗,饲养16~17个月,最高亩产成蟹可达100~150公斤。如放养蟹种,当年最高亩产可达150~200公斤。一般生产上稻田养蟹,稻谷亩产400~550公斤,成蟹亩产10~30公斤。
由此可见,稻田养蟹、稻蟹共生的生产结构,可将养殖业引进种植区,改变了单一的种植结构,具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城市郊区发展河蟹养殖,建设为城市服务的菜篮子工程的新诀窍,也是广大农村发展创汇农业,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96. 稻田养蟹应增设哪些设施?
稻田养蟹对稻田设施的要求比稻田养鱼高,主要包括:
(1)田块选择要求稻田靠近水源,水质清晰无污染,保水性能良好,面积以3~4亩为宜。
(2)开蟹沟,设蟹溜,加宽、加高田埂 蟹溜是在养蟹稻田的田边或中央挖成方形或圆形的深洼,以供鱼类在夏季高温、浅灌、烤田(晒田)或施放农药时躲避栖居。蟹沟足纵横于稻田,连接蟹溜的小沟,其作用与蟹溜相同。
首先在稻田四周离田埂l.5~2米处开挖环沟,环沟宽0.6~0.8米、深0.5米,其挖出的泥土将周围田梗加宽垫高。一般田梗宽0.5米,高0.6米。并根据田块大小,在田中开挖十字形或井字的蟹沟,蟹沟规格同前。在田边开挖8~10平方米的蟹溜,蟹溜呈长方形,深1米,与蟹沟相通。通常沟、溜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15%。沟、溜宜在插秧前开挖好(为防止坍塌,目前不少地区已用水泥板作护坡),插秧后,清除沟、溜内的浮泥。
有些单位在开挖环沟后,田中每隔2.5米挖条畦沟,沟宽0.5米、深0.5米,并与环沟相通。畦面种稻,沟内养蟹,而不设蟹溜,其蟹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20%~25%。
(3)防逃设备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选用水泥板、砖墙、钙塑板、玻璃钢瓦、石棉板、油毛毡、网片、双层塑料薄膜等建筑材料。防逃设施要求表面光滑、坚固耐用、防逃性能好。防逃墙高出田埂50厘米,四角建成椭圆形,板与板接头处要紧密,支撑物要牢固。建造方法同前面池塘养蟹和网围养蟹。

第三部分  案例分析

湖北监利一河蟹池塘,面积40亩,开始几天河蟹有少量死亡,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死亡增加,从每天十几只增加到七十至八十只,最多一天一百多只。
池塘环境:养殖池塘水深平均1.2m左右(条件所限,无法加深);池塘中水草约占40%,其中一半已经上浮。
水质情况:水色较浓,经检测,水中氨氮含量超标。
病体检查:有明显的肠炎症状,部分脱壳未遂。
病因分析:池中底质败坏,水草不够,加上投饵不科学,导致河蟹发生肠炎。
治疗措施:第一天将部分上浮的伊乐藻拉出,同时向没草的地方拉入水花生。

同时泼洒菌毒歼4亩地每瓶。
第二天适当换水后使用爽水底净(6亩/袋)进行改底,同时开始内服(福诺康+益肝保+肝胃散),连续投喂5天。
三天后全池泼洒一次肝胃散(2亩/袋)。
治疗效果:处理后第三天,河蟹死亡数量开始明显减少;第四天,水色转好,死亡数量稳定在十只左右。建议五天后再用一次池底清。
经验总结:河蟹疾病治疗重在养殖环境治理;高温季节改底是河蟹养殖疾病防治的关键;池底清在池底改良作用效果比较明显。

    发表回复

    Main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