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小故事
吃螃蟹的小知识
螃蟹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它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强筋健骨的功效,民间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活血化瘀、筋骨破碎等疾病。但是,有些人食用螃蟹后会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不注意卫生而引起食物中毒。因此,吃蟹时应当注意下列“七个不宜”:
一、不宜食用生蟹:螃蟹一般以动物尸体或腐殖质为食,因而蟹的体表、鳃及胃肠道中布满了各类细菌和污泥。螃蟹往往带有肺吸虫的囊拗和副溶血性弧菌,如不高温消毒,肺吸虫进入人体后可造成肺脏损伤。如果副溶血性弧菌大量侵入人体会发生感染性中毒,表现出肠道发炎、水肿及充血等症状。因此,食蟹要蒸熟煮透,一般开锅后再加热30分钟以上才能起到消毒作用。
二、不宜食用存放过久的熟蟹:存放的熟蟹极易被细菌侵入而污染,因此,螃蟹宜现烧现吃,不要存放。万一吃不完,剩下的一定要保存在干净、阴凉通风的地方,吃时必须回锅再煮熟蒸透。
三、不宜食之太多,即便嘴馋也要忍着:因为蟹肉性寒,不宜多食。脾胃虚寒者尤应引起注意,以免腹痛腹泻。因食蟹而引起的腹痛腹泻,可用性温的中药紫苏 15克,配生姜 5-6片,加水煎服。
四、不宜与茶水同食:吃蟹时和吃蟹后1小时内忌饮茶水。因为开水会冲淡胃酸,茶会使蟹的某些成分凝固,均不利于消化吸收,还可能引起腹痛、腹泻。
五、不宜与柿同食:蟹肥正是柿熟时,应当注意忌蟹与柿子混吃。因为柿子中的鞣酸等成分会使蟹肉蛋白凝固,凝固物质长时间留在肠道内会发酵腐败,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反应。
第二部分:河蟹养殖关键控制技术
真菌性疾病:
水霉病:
病因:常见有水霉菌和绵霉菌,为丝状真菌。由于蟹体机械损伤或被其他病菌侵袭,导致水霉、绵霉的游动孢子侵入蟹体伤口,吸取营养,迅速萌发成菌丝。水霉菌繁殖的最适宜温度在13~20℃之间,10℃以下或20℃以上繁殖力较差。此病对河蟹的卵、幼体、成体均造成危害。
症状:蟹体表菌丝大量繁殖,生长成丛,像一团团灰白色陈旧棉絮。菌丝长短不一,约2~3厘米。向内外生长。向内深入肌肉,蔓延到组织间隙之间;向外生长成棉团状菌丝,俗称 “生毛”。由于霉菌能分泌一种酵素分解组织,蟹体表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病蟹行动迟缓,摄食量减少,伤口不愈合.活动迟缓,摄食量下降,最终因体质衰弱,蜕壳无力而死亡。
防治:
(1)河蟹捕捉、运输、放养等操作要细致,谨防蟹体受伤;放养时用保底安或食盐浸洗消毒。
(2)病蟹用3.0%~5.0%的食盐水浸泡5分钟,并用5%碘酒涂擦患处。
(3)水霉清浸泡5-10分钟,然后全池泼洒碘三氧,每瓶3亩。
其它疾病:
性早熟:
病因:1.种源遗传,育苗场为了追求利润,在购置亲蟹中为了省本,买50~70克左右“小老蟹”做种;2.育苗采用高温、高药、高密度、严重损害蟹苗健康,培育过程中有效积温增加和营养过剩,导致种质退化;3.放养蟹苗过早;4.生产中滥用促生长素和蜕壳素之类的药物造成的;5.养殖过程中营养过剩;6.河蟹生长期水温高;7.土壤和水中的盐分含量高;8.水质过肥效;9.pH值高等均可导致性早熟。
症状:蟹种规格一般多在15~50克左右,体内性腺却已发育成熟,雄蟹蟹足绒毛变黑变粗,雌蟹腹脐长圆,边缘长出黑色刚毛,第二年不再蜕壳生长。如继续养殖会因脱壳困难而大量死亡。
防治:
1.进行种质改良,培育优良品种。
2.适当晚放苗
3.降低池塘、沼泽、稻田水温:蟹塘应尽量选在有丰富水资源的地方, 在夏、秋高温季节,便于在高温季节补充水,提高水深;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4时,不停地向塘中注水,使之形成微流水,利用流水降低水的温度;蟹沟的水深要保持在70厘米以上;栽植水生植物蔽荫,降低水温。适当加深养殖池的水位,以水深适当控制水温升高,尽量使塘水的温度保持在20~24℃,以延长蟹种的生长期,降低性早熟蟹种的比例。
4.适当增加蟹苗放养密度,等蟹苗变成仔蟹时候,再根据仔幼蟹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其数量,调整其密度。
5.调整饵料结构:在培育扣蟹的整个喂养过程中,蟹种的饵料结构要坚持“两头精中间粗”的原则。在仔蟹培育阶段,刚放入大眼幼体,要投喂以枝角类为主的浮游动物和鱼糜等精饵料,便于河蟹消化和保持水质清洁,以防止产生懒蟹。20天后(三期幼蟹后),投喂的备料要以水草、浮萍、麦麸、玉米等植物性饵料为主。如发现幼蟹生长过快,则要停止喂食或三四天投喂一次。9月中旬后.为增强蟹种的体质,以便能顺利越冬,还要投喂20天至1个月的精料,品种以小鱼虾、豆饼和人工配合饲料为主。无论精料还是粗料都用健长灵拌喂。
6.改善池塘条件:盐碱地区的农户如在塘中培育扣蟹,应经常排出池塘中盐度逐渐升高的陈水,注入新鲜淡水。没有新鲜淡水的地方可以打井。井水特别是深井水既无污染,盐度又极低,很适合养蟹。
懒蟹 (又名“僵蟹”):
在一龄蟹的饲养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产生了生长的不平衡现象。个体大的河蟹,当年背甲长就可达到5.5厘米,体重达100克,个体小的当年背甲长只有l~2厘米,体重仅1~2克。这些个体奇小的河蟹往往栖居在远离水面的穴洞里,懒得出来活动和觅食。这样小的河蟹被称为懒蟹,又称为“僵蟹”或“落脚蟹”。
懒蟹产生的原因
1.养殖水体溶氧太低:当水中溶氧低于3毫克/升时,河蟹部分离开水体上岸栖息,时间一长,它就能适应在岸上洞穴里生活,不再下水觅食,由于岸上食物少,上岸后的河蟹因缺少营养而影响生长,成为懒蟹;
2.水位变动太大:河蟹在正常情况下,常打洞于“潮间带”,洞口在水面上,洞底略低于水面,有少量水。如果养殖池水位忽高忽低,河蟹的穴洞也就随之变动。当水位上升时,有些河蟹在水面附近打洞穴居,一旦水位下降时,它们来不及向下迁移,久而久之,穴居洞中,摄食不足,造成个体差异。
3.河蟹密度高,投饵不均匀:因为河蟹多集中在一起,造成部分小蟹觅不到饵料,争食力强的幼蟹迅速长大,而争不到饵料的蟹个体长不大,时间一长,个体规格差距就增大,小的河蟹也自然成为懒蟹。
4.生态条件差:生态条件不能满足河蟹生长的需要,例如水中无水生植物,不适合河蟹的隐居穴洞的生活,破坏它的正常生活而造成懒蟹的形成。
防止懒蟹产生的措施:
1.改善水域条件:定期施用氧化底安和爽水底净,保持水质清新,及时清除残饵和排泄物,防止污染水体,使溶解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2.水位保持相对的稳定。
3.均匀投饵:1龄蟹饲养,每日投饵1次,时间放在傍晚,便于夜间觅食活动。投饵要分散,防止饵料过分集中,造成强的争食力强,弱的因争食力小影响个体生长。
4.增加漂浮物:种植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既可作河蟹的饵料,又可供河蟹攀爬。面积较大的养蟹池,中间要建人工蟹岛。
5.控制养殖密度。
懒蟹的养殖
1.建立精养蟹池,集中养蟹:将懒蟹集中在一起,确保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投喂优质饵料。在饵料中拌喂虾蟹蜕壳促长素和硬壳宝,促进蜕壳生长。
2.增加投饵,强化培育:首先要满足懒蟹的摄食需要,在懒蟹“穴居”附近投饵.以引诱它出洞觅食,增强体质,逐渐加快生长。
3.人工分养:因对密度过高,饵料不足引起的懒蟹,根据情况及时分养出去,使其在良好的条件下继续生长。分养时,在同一池塘里。其分养的规格,尽量一致,起到同步生长的效果。